走进顾家冲
隆冬时节,笔者随同桃花江镇团山社区总支书记郭正军走进顾家冲美丽屋场,眼前呈现出一幅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绚丽画卷。走走停停,画卷徐徐展开:彩虹大道向山麓伸展,响石洞古井清澈见底,大郁竹器古朴美观,家训家风彩绘上墙……
走进顾家冲(一) 刘文奇 摄
顾家冲的美,不光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更在于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走进顾家冲(二) 刘文奇 摄
顾家冲堆叠历史烟云。相传,东汉末年,蜀国大将关羽率领三万人马驻守益阳。关羽有三件宝,一是德,忠义,二是马,坐骑赤兔马有灵性;三是青龙偃月刀,人刀合一,势无可挡,是关羽的标配。关羽爱马如命,惜刀如金,每场大战之后,他都要亲自磨刀,以备战时之需。到益阳后,身边谋士经多方打听,得知资水河畔一个叫顾家冲的地方山岩性冷,溪水适合磨刀。于是,关羽带了少数随从,前往顾家冲。关羽高大壮实,浓眉大眼。顾家冲村民莫爹见了,猜想对方定然是一员大将,连忙拱手作揖,轻声问道:“将军此行要去哪里,我熟路。”关羽微微一笑,和气地说:“我们去顾家冲后山磨刀,那就麻烦您了。”莫爹连连点头,走在前面带路。过了一阵,到了一个叫响石洞的地方,莫爹指着溪中凸出的一块大石头上说:“我们平时进山柴,常在大石头上磨刀。”关羽下马,提着青龙偃月刀走到那块大石头边,躬身磨起刀来,发出“霍霍”之声。过了一会儿,大刀已磨得程亮,关羽满意地微微一笑,将刀挂起,边挂刀边对莫爹说:“老人家,要好好谢谢您呀!”他示意部下拿出一包铜钱来,莫爹连忙摆手,说:“大将军难得进山一趟,是我们顾家冲的福气,岂敢岂敢!”关羽说:“老人家不容易,一路辛苦,应该应该。”莫爹觉得自己能与大将军同行,是缘分,也是幸运,执意不肯收钱。正说话间,忽然山风长啸,天昏地暗,紧接着一道闪电划过,惊雷响起,大雨瓢泼而下,溪水陡然上涨。关羽叫部下将铜钱交给莫爹,提刀上马,向老人俯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我是关羽,顾家冲是个好地方。”关羽一行策马下山,沿途响过一阵“得得得”的马蹄声。第二天,风停雨住。时值青黄不接的时节,莫爹就用这些铜钱购买了几包粮食,沿家沿户发放。一位村民问道:“你不富裕,哪来这么多钱买粮食?”莫爹是个心直口快守不住秘密的人,便透露了关羽到响石洞磨刀的事情。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为了感恩,建了一座庙纪念关公。
顾家冲席卷革命风暴。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浪潮席卷到了益阳。中共党员戴武仁、傅兆丰回到家乡办起全县第一所农民夜校。这年,顾家冲贫苦人出身的莫先登参加了农民夜校学习。次年他毅然加入了农民协会,随后加入农民自卫队,成为骨干分子。农民自卫队员个个持梭标,背大刀。桃江镇恶霸曾艾云闻风丧胆,逃往外地。农民自卫队每天深夜在顾家冲、义渡、杨泗庙等不同地点开会,圈定打击对象,谋划扩大战果。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后,恶霸曾艾云窜回桃江,疯狂地进行“铲共”“清乡”。桃江镇被称为“共匪”“暴徒”受到通缉的就有68名,莫先登名列其中。为了保留革命火种,农运工作迅速转为地下。1927年5月3日晚上,莫先登和被通缉的3名农民自卫队员趁浓浓夜色秘密地从桃江镇撤退,走水路坐划子,经过新桥河,然后潜伏益阳沙头镇,化整为零,伺机而动。为了避开耳目,几个人约定联络暗号,分散行动。莫先登学过木匠活,他隐姓埋名,以做上门工为掩护,终于安顿下来。在此期间,其中一名自卫队员因被捕叛变,将莫先登出卖。11月26日上午,这名变节分子启用暗号联络莫先登,约定在一家小商店见面。莫先登不知情况有变,如约而至,被早已等候的5名反动分子揪住头发按倒在地,并于当日被转回桃江镇。杀人恶魔的曾艾云当晚施以酷刑,莫先登宁死不屈,没有出卖革命同仁。穷心极恶的曾艾云只等天一亮,就吩咐反动分子将其押至七星桥刑场残酷杀害,莫先登年仅31岁。
走进顾家冲(三) 刘文奇 摄
顾家冲蕴藏非遗文化。过去,农民靠山吃山,顾家冲制作竹器家具的郁匠应运而生。“郁”是桃江方言,通过火烤使竹子弯曲,叫“郁”。郁匠利用这种工艺,结合拼、嵌、楼合等传统技法制作而成的床竹椅竹凳等竹器,叫大郁。据考证,早在明代初年,桃江大郁竹艺即成行业。顾家冲健在的老郁匠莫南轩,现年89岁。他十二、三岁就开始学郁匠,制作大郁竹器。他不保守,收徒授艺,带出的郁匠达20余人。搞集体的时候,制作大郁竹器成为顾家冲一门副业,他们将竹床竹椅用板车拖到桃江街头叫卖,赚几个小钱。分田到户后,加工销售竹床竹椅成为顾家冲村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今,随着城镇化建设,顾家冲村民成为社区居民,产业虽然转型,但顾家冲制作大郁竹器的技艺一直传承。
顾家冲留下知青足迹。1976年春,原桃谷山公社林场在顾家冲后山成立林场知青点,桃江知青邹洪华、邓一奇、凌放明、胡跃民和益阳知青徐伟箭、胡园林、赵副华、张志刚、文汉乔、胡秦跃共10名毛头小伙,先后来到林场知青点。他们开荒垦土,育林护林,开启了干在荒山野岭、睡在简易砖房的知青岁月。这批知青原是从城镇来的高中毕业生,个个细皮嫩肉,没做过农活,进入林场后,每当劳作一天收工时,个个早已饥肠辘辘,手起血泡,腰酸腿痛。饭钵子一放,一个个和衣躺下,倒头就睡。插队期间,知青年们转遍了林场的每一个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坎坷不平的山间小路上,蚊虫叮咬的杂草丛中,都有他们披荆斩棘、开荒植树的忙碌身影。一晃4年过去,200多亩杉树已苗壮成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日闻鸟啼,夜枕溪声,虽苦犹甜,虽累犹乐,在知青点付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他们在1979年相继返城后走上工作岗位,奋斗于各条战线,知青岁月成为美好回忆。
走进顾家冲(四) 刘文奇 摄
顾家冲组现有农户100户,人口320人。到村里转转,清溪蜿蜒,民居整洁,菜园碧绿。村民群众受惠于乡村振兴,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笔者深入顾家冲采访调研,有感悟更有收获,即兴吟诗一首《古风·赞顾家冲美丽屋场》:
独具特色顾家冲,美丽屋场底蕴深。
关公塑像矗一景,古井清泉润黎民。
农民协会旗帜举,红色记忆可追寻。
大美竹郁技艺佳,非遗文化永留名。
知青林场山添绿,沧桑岁月有烙印。
家风家训传美德,和美家园时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