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马鲊加工贸易产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正稿)

索 引 号:694041623/2013-984931 发布机构:鲊 埠 乡 发文日期:2013-10-29 信息类别:综合政务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根据《桃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编制,主要分析了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 “十一五”期间发展基础和优势,按照全县的整体发展思路和要求,确定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区域内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编制年度发展计划的主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以马迹塘镇为中心,辐射武潭镇、鲊埠回族乡和大栗港镇资江以南地区,共辖81个行政村(社区),人口20.44万,土地总面积611.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的28.52%、23.77%、29.64%。(见图表一)

  图表一:区域概况

  

乡镇

行政村、

社区(个)

人口

(万)

面积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公顷)

林地面积

(万亩)

马迹塘镇

27

6.3

232

2121

22

武潭镇

28

7.6

218

3298

21

鲊埠回族乡

10

2.1

48

964

4

大栗港镇资江以南地区

16

4.44

113.44

  2327

  10

合计

81

20.44

  611.4

8710

57

占全县比例

  28.52%

23.77%

29.64%

22.99%

  30.48%

  1、自然资源丰富。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是桃江主要林区,林地面积达57万亩,其中楠竹面积达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47%,林木蓄积量达175万方。矿产资源丰富,开发价值较高,现已探明储量的有金、铀、锑、锰、钼、铁、石煤、重晶石等矿产,其中黄金储量大约在2000千克左右。资江及其支流敷溪、沂溪、善溪、碧螺溪贯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我国第一座低水头灌流式发电站—马迹塘电厂,装机容量达5.55万千瓦;投资7亿元、装机容量4.5万千瓦的白竹洲水电站,已实现两台机组投产发电;规划投资28亿元,装机容量达22万千瓦的金塘冲水电站也已启动前期工作。再加上沂溪、金子滩等小水电站,区域内水电资源装机容量可达34万千瓦以上。资江过境50公里,金塘冲、马迹塘和白竹洲三个电站库区,平湖梯级而下,两岸风景如画,而且对接中国内陆第一座核电站,是一个融现代电能产业和良好自然风光的绝佳旅游景区。

  2、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丰富。马迹塘“故事”有150多年历史,是集美、奇、巧、险于一体的民间文化艺术,2006年被纳入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栗港“胡呐喊”、“龙船歌”、“三棒鼓”等传统民间艺术省内闻名,其中“胡呐喊”被评为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当地民间普遍饮用的擂茶,因传说在三国时期给关羽大军治愈瘟疫而名闻天下。黑砖茶因其制作工艺独特,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北地区茶中珍品。马迹塘镇是资江岸边物阜民丰的千年古镇,清嘉庆年间,成为安化、新化等地民间货物集散的重要商埠。鲊埠回族乡清真寺有近300年历史,是省级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3、区位优势突出。区域中心城镇马迹塘镇和武潭镇是桃江县“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西翼,区域水陆交通便利,二广高速、益马高速、207国道、308省道、205省道贯通全境,是联接桃江、益阳、常德、安化、怀化等地的交通枢纽,距益阳、常德两个火车站均为60公里,距桃花源机场50公里,距长沙150公里。二广高速、益马高速建成后,益阳经马迹塘至广州车程将缩短3小时,马迹塘区域将成为益阳对接珠三角地区的“门户”。

  4、经济稳步增长。 预计2010年,区域内生产总值达到24.52亿元,比2005年增长   %;财政收入达亿元,比2005年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  %、%。(见图表二)

区域内“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乡镇

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纯收入(元)

2006

2010

年均

增长

2006

2010

年均

增长

2006

2010

年均

增长

2006

2010

年均

增长

2006

2010

年均

增长

  马迹塘镇

  3.58

  7.23

  15%

  350

  750

  16.5%

  1.65

  4.8

  23.8%

  7327

  11800

  10%

  3045

  4904

  10%

  武潭镇

  10.7

  10.03

  14.4%

  557

  1711

  25.1

  0.4

  4.6

  鲊埠回族乡

  2.35

  3.06

  20%

  465

  750

  10%

  1

  3.7

  30%

  2005

  4800

  19%

  大栗港镇资江以地区

  1.56

  4.20

  265

  800

  31.8%

  1.02

  6.09

  34.7%

  2295

  4937

  21.1%

  合计

  24.52

  目前,区域内已基本形成竹木加工、水电开发、加工贸易等主导产业,并初步形成了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武潭竹木胶板工业小区、鲊埠细木工板加工园等工业小区,成功引进发展了浩成鞋业、金誉茶业、湘域矿业等一批重点项目,拥有规模企业50多家。同时,通过龙头企业或专业协会带动,逐步发展了瘦肉型生猪养殖、肉牛养殖、网箱养鱼、黑茶生产、中药种植等特色农业产业。

  5、机遇优势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目前,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将使当地企事业单位与粤港澳等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更为便捷,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将会迅速集聚此地,推动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6、制约发展因素。马迹塘地区作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区,在推进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工业、高贸用地的储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建成区规模扩张和产业发展需要。二是本地传统产业的原材料供需紧张,资源供给难以支撑现有产业和企业的无限扩张。三是人才需求压力增大。结构性人才紧缺问题日益显现,尤其缺乏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工作人才。四是维稳任务艰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利益与多元思想并存,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二、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业稳区、工业强区、商贸富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思路,立足优势,发挥特色,以二广高速、益马高速建设、金塘冲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以增加农民及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全民物质文化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将打造加工贸易基地、竹木加工基地、水电能源基地、文化旅游古镇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改革创新,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努力把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打造成为益阳对接珠三角的“门户”。

  2、战略定位。

  ——打造加工贸易基地。充分发挥二广高速、益马高速沿线的区位交通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同时,加快专业市场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工业品、旅游产品及文化产品的储运、集散、配送及小商品贸易,打造益阳西部最大的物流贸易园区。

  ——打造竹木加工基地。立足本区丰富的竹木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深度开发高附加值竹木制品,着力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细木工板生产基地。

  ——打造水电能源基地。大力开发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敷溪、沂溪、善溪流域的小水电站建设,全力做好白竹洲电站、金塘冲电站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着力打造水电清洁能源基地。

  ——打造文化旅游古镇。充分挖掘马迹塘故事、胡呐喊、吊脚楼、伊斯兰文化等区域文化特色,加快启动千年文化古镇保护和修复工程,着力发展以库区观光、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业。

  3、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区域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上。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应急体系比较健全,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资源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和城镇建成区绿化率明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水资源、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提高,社会节约意识普遍增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2%。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实施“工业兴区、就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园、鲊埠细木工板工业园、武潭竹木产业小区、大栗港镇工业小区等4个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加工贸易、竹木加工、水电、矿冶等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品牌,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聚区。“十二五”期间,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以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园为重点,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吸引相结合,积极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形成服装、鞋类、手袋、电子等加工贸易产业集群。重点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建立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办法,完善产业和产品准入目录的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定期发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准入管理,加强加工贸易企业准入审核。“十二五”期间,力争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园引进加工贸易项目30个以上,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加工贸易产业产值10亿元。

  ——改造提升竹木产业。坚持资源培育与加工利用并举,合理开发利用竹木资源,加快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竹木产业体系。整合现有竹木加工企业,重点培植一批规模大、工艺和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竹木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竹胶板、细木工板、家具、竹木工艺品等新型产品,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精深加工为纽带、科技进步为支撑的竹木产业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占地1000亩的鲊埠细木工板工业园区,占地1000亩的武潭竹制品综合园区,发展规模以上竹木加工企业 30家以上,竹木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 %以上。                                                                                                                                                                                                                                                                                                                                                                                                                                                                                                                                                                               

  ——做大做强水电产业。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积极通过招商引资、民间投资、信贷融资等方式形成小水电开发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快沂溪河一、二级发电站、兴华电站、张家坊、京华电站、案口电站等一批小水力发电站建设步伐。扎实做好金塘冲电站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全面完成投资7亿元的白竹州水电站建设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区域内水能总装机达到34万千瓦。

  ——合理开发矿冶产业。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依托湘域矿业、泗里河锑矿、大栗港锑品冶炼厂等矿冶企业,有序开发金、锑、重晶石等矿产资源,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冶炼产业。到2015年,力争实现矿冶产业产值3亿元。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为保障,重点发展粮、茶、蔬、生猪、家禽、水产等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路子,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长10%。

  ——建立粮食高产示范基地。以稳定现有粮食种植面积为前提,大力推广超级稻和优质稻,全面调优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建立配套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狠抓办点示范,在桃马公路沿线连片发展1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

  ——建设丰产竹林基地。加快竹山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丰产竹林培育技术,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经营,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质量和效益。至2015年,新发展竹林面积2万亩,建立丰产竹林基地5万亩。

  ——培育优良苗木基地。重点建设金银花等优良林木种植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种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做好优良种苗引种、选育、推广工作,加大树种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至2015年,金银花种植面积达 2000亩。

  ——建立畜禽养殖基地。按照安全、环保、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瘦肉型猪和肉牛养殖。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控制畜禽粪便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完善畜禽疾病防控体系,落实防控措施,严格控制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着力扶持养殖大户和专业化养殖公司,有序发展生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畜禽养殖的专业化水平。至“十二五”期末,区域内建成大型养殖场20个,年出栏生猪35万头、肉牛0.5万头,畜牧业产值达到5.5亿元。

  ——发展水产养殖基地。充分挖掘资江干流电站库区及各中小水库的丰富水面资源,大力发展网箱养殖产业,培育水产增收新亮点。至2015年,网箱养鱼达到2500个,水产产值达 3000万元以上。

  ——发展茶叶生产加工基地。以香炉山茶业、大栗港茶厂等企业为依托,建立黑茶种植基地,大力发展黑茶生产。到“十二五”期末,区域内茶园面积达1万亩,黑茶产量达到1000吨,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三)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的市场机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景区规划设计、加快景点建设步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重点抓好景区建设的同时,形成景区布局合理、服务设施基本齐全、功能比较完善的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加强景区规划设计。将马迹塘文化旅游景区纳入全县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与县内桃花江森林公园、核电旅游景区等旅游景区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并聘请专业机构完成景区景点的布局与设计。

  ——加快景点建设步伐。充分挖掘“马迹塘”故事、明朝重臣郭都贤隐居的“石门” 、马迹塘“吊脚楼”、大栗港胡呐喊、鲊埠伊斯兰文化、马迹塘战役遗址等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渗透,加快旅游景点开发步伐。积极开发马迹塘民俗文化村、马迹塘湿地公园、九岗山、丫头山、马迹塘电站库区漂流等旅游项目,建成集运动休闲、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交通道路建设,开通马迹塘至各乡镇之间的公交路线,不断提高旅游景区间的通行能力。积极引进发展星级以上酒店宾馆,大力发展以“武潭鱼”为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饭店体系,不断提高游客接纳能力。

  (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依托二广高速、益马高速 建成通车后形成的区位交通优势,以建设物流园区为突破口,以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和企业联盟为载体,着力打造现代物流中转基地。

  ——做好物流总体规划。研究制定物流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规划要选准发展重点,防止盲目建设、重复投资。要加快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大型配送中心和采购中心,初步建成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物流中心,成为湘中地区对接珠三角的重要物流中心城镇。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水陆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构建起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增强商业市场的辐射能力。

  ——完善物流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搞好协调和推进合作等服务。破除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环境,建立区域内统一的物流市场。

  (五)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内城乡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的相互配套和共建共享。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48%,城镇人口达10.5万人以上。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为辅的综合运输体系,全力推进二广高速、益马高速、桃马连接线、207国道改造等交通要道建设,不断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和通过能力。规划建好马迹塘创业大道,拉通二广高速出口和益马高速出口的连接线4.4公里;对207国道武潭社区至莲花坪5.5公里路段加固加宽;对鲊埠境内的江北公路进行拓宽;新建一条全长约14公里的瓦鲊公路;在莲花坪村原207国道与资江交汇之处架设资江大桥;在原207国道与资江交汇之处,规划建设中型航运港口,发展资江水运。“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亿元。

  ——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区域内电网规划布局,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全面提高农村用电质量。“十二五”期间,新建变电站4座,增设电力台区200个,新增变压器180台,完成电力设施建设投资1.8亿元。同时,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成果的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水利设施体系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点实施水库除险、骨干山塘改造、资江河道疏竣、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不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建水库10座,维修水库20座、骨干山塘600口,衬砌渠道10千米,建成饮水工程20处,解决14.8万人的饮水需求,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

  (六)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稳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人口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完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加大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两免一补”制度。继续调整区域内中小学布局结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各乡镇之间和校际之间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对武潭镇中心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满足加工贸易产业区集中所带来的入学需求。切实加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训、产业熟练工人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到2015年,区域内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以上,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8%、90%和50%。

  ——健全完善卫生事业。科学布局医疗卫生机构,以现有重点镇中心医院医疗为救治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救治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救治网点,建设网络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区域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完善卫生机构功能,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救治能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整合、挖掘、提升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与旅游景点相结合的综合文化展示场所,进一步提高区域的知名度,更好地促进经济与文化融合。加大城乡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力度,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免费向群众开放。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广泛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质量。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优生优育工作,落实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持政策,提高新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人口计生信息化和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大老年人事业发展投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发展老年服务业。结合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老龄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到“十二五”期末,区域内总人口控制在 22.5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人均寿命达到75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马迹塘加工贸易产业区领导小组,由联系马迹塘镇的县级领导任组长,联系区域内其他各乡镇的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组织考察、点评活动,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乡镇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工作实际中,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定期汇报和督查制度,督促区域规划的执行落实,确保区域发展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将加工贸易产业区发展纳入绩效考核项目进行管理考核,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突出项目建设。加强项目谋划论证包装,着力提高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充实库目资源库。加大立项争资力度,注重乡镇和部门联动,切实提高项目命中率。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投资兴建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税负水平高的竹木加工、加工贸易、物流商贸、旅游开发项目。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引导本地经济能人和返乡创业人员投资创业,激活民间投资。完善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服务机制,对已经争取到的项目,切实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尽快建成投产。

  (三)强化人才保障。通过内育、外引、借智等多种途径,不断创新人才方式、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与优化人才政策环境。重点抓好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术工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与区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充分发挥区域内企业老板较多、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较多的优势,通过组织外出参观考察、邀请专家学者授课、开展产业发展研讨等途径,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开阔眼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本土创业队伍。着力营造包容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形成引智创业、借力发展的格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培训中心的交流合作,积极发展“产学研”对接基地。

  (四)深化体制改革。以建设责权明确、机构健全、功能完善的乡镇管理体制为重点,稳妥推进强镇扩权体制改革,逐步改变乡镇有责无权、有力无钱的状况,委托或赋予乡镇政府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方面与其职责相配套的职权,引导乡镇政府实现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变。积极充实公安、环保、交警、司法、建设、国土等部门在乡镇的工作力量,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快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形成有利于乡镇发展的工作合力。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加强土地综合规划整治,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流转,破解土地供应瓶颈。改革和创新信贷担保机制,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银信部门加大对区域内城镇建设、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的信贷融资力度,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增财税奖励机制,不断增强中心城镇的财政实力。

  (五)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抓发展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开展作风、效能、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全面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步提升。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加强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效能建设,探索建立村级政务服务代理点,全面提高政务服务质量。认真落实“五个一律”的规定,加强重点项目施工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阻工闹事行为。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建设诚信政府、培养诚信干部、发展诚信企业,努力打造诚信有序的投资环境。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黄赌毒”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
审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