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踏实扶贫
今年4月,我以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身份来到松木塘镇竹山村,至今已五月有余。回首过往,犹记得我初到竹山村时,看到村头的各种树木均着一袭淡绿的薄纱,村民院里的枇杷也开始换上喜人的黄衣裳,经过春夏两季的替换,如今村头的大树已枝繁叶茂,农家的葡萄架上也已硕果累累,虽然还只有短短的五个月,作为驻村队员的我却感触颇深。
驻村之自我调整期
驻村以前,我从事的都是单位办公室的工作,虽然也需要经常与各部门以及单位的退休职工打交道,但毕竟这些都是同一个单位的同事,沟通起来几乎没有障碍,但是真正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很少,更别说直接参与农村发展了。
进驻到竹山村,对于我这么一个外来的扶贫队员,如何与村民群众相处,如何与村支两委更好的配合开展工作,这让初来乍到的我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转念一想,既然我已身处这个岗位,就应当承担起我的责任,单位派我来这里,不正是看重我的责任心和我那股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韧劲吗!更何况,我心里很清楚,驻村扶贫干部身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帮助村民脱贫,我们是党和国家带给他们的希望,生存的希望、致富的希望、以及对所有美好生活依旧向往的希望,这便是我们驻村干部应始终牢记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有了这个想法,我便无所畏惧,为我接下来的驻村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也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驻村之“抽丝剥茧”期
在竹山村的三位扶贫驻村队员中,我是最晚来到这个工作岗位的。在我来之前,第一书记张卫东和另一位扶贫队员已在此驻村将近一年。他们对于整个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也已针对竹山村的贫困户开展了很多扶贫工作,所以为了不拖大家的后腿,也为了更好的跟大家配合开展工作,真正达到帮助村民脱贫的目标,我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清楚竹山村以及贫困户的相关情况。
在第一书记张卫东的帮助下,我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与村支两委沟通,我了解到竹山村是由原五美桥、竹山、七尖三村合并而成,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740户,共318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385人,这里位于我县西南山区,地处三县交界地带,距松木塘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 距桃江县城60公里,交通十分落后,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是一个山多地少,地理位置十分偏辟的村庄。
在了解了这些大体数据之后,我开始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各贫困户全家几口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家里是否有学龄儿童,家庭成员是否有重大疾病或伤残,是否享受了现在应有的政策。
驻村之落地期
情况了解了,目标也有了,如何落地,方法和针对性很重要。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所以,接下来,宣传政策、完善扶贫资料、入户走访、沟通交流成了我工作的常态。白天贫困户不在家时,我就晚上去,正因为这样,我们驻村队员与贫困户的心离得更近了,贫困户也开始相信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愣头青”。这几个月里,政策宣传、问需帮困、谈心交流、排忧解难,最大限度的帮助贫困户解决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杂事,用实际行动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送到贫困户家中,让贫困户感受到我们的真心和帮助他们脱贫的决心,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想要脱贫,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给予,美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的,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一直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
想要脱贫就应该去除和杜绝“等、靠、要”的思想,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现实的困难磨灭了奋斗的意志。作为结对帮扶责任人,我们不仅是政策的传播者,更是他们的精神引导人,帮扶不只是解决他们眼前的问题,而是把他们骨子里的“惰性”彻底改掉,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在扶贫工作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没有退缩,工作再忙,我们也未曾有过抱怨。尽管我只是众多扶贫干部之中的一名普通的队员,但我会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尽我所能为竹山村贫困户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2019年是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我坚信,只要我们初心不改,用尽全力,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