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情 > 文化 > 文化动态
观赏桃花江竹文化博览馆
发布时间:2022-09-15 11:10 信息来源:县孔子学术研究会 作者:刘文奇 浏览量: 【字体:

金风送爽时节,我游览桃花江竹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桃花江竹文化博览馆:美轮美奂,耸立翠薇之巅,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绿色无垠的竹海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华。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万绿丛中的竹博览馆,堪称是座集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汇竹文化、竹工艺、竹风韵于一身的艺术宝殿,其精湛的设计、科学的布局,古今合璧,浑然天成,匠心独运,雅俗共赏。

这是湖南第一座以竹为素材的主题场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参观。全馆两层,馆内收藏了自晚清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共千件收藏品,分别在中央大厅、历史厅、资源生态厅、工业产品厅、饮食保健厅、非遗传承厅、精神家园厅、交流关怀厅等八个展厅展出。馆内配备了竹子实物、投影屏,采用了地面互动装置,直观展示桃江县竹产业、竹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中央大厅展出的长2.5米,宽5.8米的大折扇,是1999年第二届竹文化节在益阳市召开制作的,扇面上有参加第二届中国竹文化节的领导、专家、学者、外国友人、兄弟省市500余人签名,十分引人注目。依次走进各厅室,犹如进入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竹文化殿堂。驻足观望,竹的历史、竹乡的今昔一一呈现于眼前,有竹荪、竹酒、竹米等名贵的竹类食品,有凉席、桌椅、包装盒等精致的竹器用具,有供人赏玩的竹制鸟笼、花瓶。竹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竹雕茶杯玲珑精制,竹简竹刻古色古香,丛林小鹿栩栩如生……从竹根、竹蔸到竹竿、竹枝、竹叶,一经竹乡艺人的巧手慧心,便给竹赋予了鲜活亮丽的风采、神韵和灵性,营造出一种馥郁的竹文化氛围。

我置身竹文化博览馆,不禁浮想联翩。竹的历史,一如人类长河,源远流长。远在上古,人们的操作之器、争战之备以及秦时的竹简、汉时的竹笛,皆取材于竹。竹与中国人携手,走过了五千年文明旅程。竹居岁寒三友之首,自古以来,诗人因竹而吟,画家因竹而梦,艺人因竹而舞,竹给予人类超然的仙趣。

咏竹诗含翠,画梅笔带香。古代的骚人咏竹,往往寄寓了丰富的思维、情感。他们写竹的静态之类:“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写竹的动态之美:“竹云摇曳处,凉意眼中生。”颂竹的节操:“风雪漫相侵,青青不改移。无人见高节,只有白云知。”赞竹的风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对竹的钟情,莫过于唐代的宋之问:“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对竹的依恋,莫过于宋代的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嫣然一笑竹箨间,桃李漫山总粗俗。”桃李芬芳,翠竹高雅,苏大学士选择了后者。

竹文化与桃花江结缘,可谓久矣。早在公元1058年,北宋宰相、大文豪司马光南下巡视,来到风景如画的桃花江畔,忍不住即兴吟诗:“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首开竹乡咏竹的先河。至公元1912年,桃江才子龚祖渤衣锦还乡,经过桃谷山,站在洪山下仰首赞叹:“万树苍松舒晚翠,四周绿竹映晴霞。”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竹乡桃江的出名,除了得益于黎锦辉先生的那首著名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还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竹乡人沐浴春风夏雨,发挥聪明才智,挖掘竹资源,将竹子蕴含的精神文明和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将竹制品、竹工艺品、竹类食品推向国际竹业博览会,推上国际竹文化节,从而名动寰宇。

从20世纪90年代始,各级领导如温家宝、杨正午、李江等相继来桃江县视察、指导工作。领导们无一不被竹海的天姿秀色所陶醉。温家宝还欣然命笔,为桃江题词“楠竹之乡”。 1996年,竹林面积达4.1万公顷的桃江被林业部授名为“中国竹子之乡”。2018年,为迎接第十届中国竹文化节,桃江县修建了集科技、艺术、文化为一体的桃花江竹文化博览馆。

竹乡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劲挥“做强竹产业,弘扬竹文化”的大手笔,浓墨重彩书写楠竹之乡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