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的故事】名人轶事篇——陶澍与福星桥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安化县小淹乡陶家湾的秀才陶 必铨主持修复梅城南塔。自清朝以来,安化竟无一人中进士,人们希望通过修塔为安化增添“文气”
一天散工后,十一岁的陶澍对陶必铨说:“爹爹,今天您主 持修塔,今后我要主持修桥! ”
陶必铨没有在意,淡然一笑:“在哪里修桥?”
“双溪铺罗秀才的豆腐店门口那座桥。”
陶必铨暗暗吃惊,儿子的记忆力实在超群。双溪铺位于益阳 县百乐村(今桃江县马迹塘镇),离梅城足有百里,离小淹也有三十里。六年前,陶必铨带陶澍从家乡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学,往 返曾路过双溪铺。那时陶澍不过五岁,竟记着那座木桥,连桥边 开豆腐店的罗秀才都记得。
“那年从长沙回来,路过双溪铺,您带我到罗秀才的豆腐店 吃豆腐脑。一队茶商的马从桥上过,最前面那匹马的两只前蹄卡在桥缝里,马背上的茶包险些跌落溪中,,陶澍说,“那是安益官 道的必经之地,每遇雨天,山水便由上溪、中溪汇入百乐溪,水流湍急。为民生计,那桥怎能不修稳实呢?”
陶必铨心中甚慰,摸着儿子的头说:“有为民修桥之志,那 就多读圣贤书吧!”
一旁的石匠郭三饱忙说:“修桥时一定叫我,赏我一碗饭 吃! ”
两年后,父子再次路过双溪铺。陶必铨应益阳牛田乡绅曾润 攀邀请,到他家中设馆教书,带陶澍与石匠郭三饱同行。
郭三饱也是小淹陶家湾人,自幼家贫,他爹给他取名三饱, 是希望他“三餐吃饱”。可他家一直穷,被人笑为“吃三分饱”。 郭三饱跟着陶必铨修塔时,是个老光棍,修完塔,娶了妻子王氏。 郭三饱知道陶必铨是个好人,便央求他带自己到曾润攀家做工。
郭三饱撞了好运,曾润攀是个乐善好施的人,爽快地接纳了 他。遇家中事务不多,曾润攀就介绍郭三饱到外边做工,慢慢地, 郭三饱攒下一些钱。
桃江山好水好人更好,陶必铨先在曾家教书四年,后转到浮 邱山下乡绅刘静园家任教,陶澍一直跟随在侧读书。除了每年春节回一趟安化,父子二人都在桃江。
嘉庆三年秋,陶必铨叫陶澍提前回老家筹备婚事,他陪刘静 园先生迟些再回。郭三饱怀揣这几年攒下来的三十两银子,与陶澍一同回家。
走到大栗港,陶澍要转到鲊埠陶公庙祭拜先祖陶侃,郭三饱 只想快点回家,于是独自往安化走。
走到百乐村已是深夜,双溪铺豆腐店早已关门。这里是安 化、益阳两县交界处,山高林密,劫匪出没无常。郭三饱害怕, 万一银子被抢,还不如死了的好。
走到桥边,郭三饱计上心来。他决定把银子藏在桥下石缝 中,天亮再来取。
藏好银子,郭三饱摸黑回到陶家湾。他久未回家,家中的狗 汪汪乱叫,喊了好一阵,王氏才打开门。
郭三饱担心妻子嫌弃,闩好门就把桥下藏银的事告诉王氏。 王氏闻言,冷若冰霜的脸上立刻笑开了花。郭三饱久旱思甘霖,王氏却说累了,郭三饱只得悻悻躺下,很快就进入梦乡。
第二天天微亮,郭三饱来不及吃早饭,一口气狂奔三十里。 他听到罗秀才在吟诗做豆腐。爬到桥下,郭三饱傻眼了 :银子不见了!
郭三饱遍寻不到,哭丧着脸回家。王氏破口大骂,说要么 是他根本就没赚到银子,要么是豆腐店的罗秀才偷了银子,总之 “没有银子就不要再回来”
郭三饱转回双溪铺,询问罗秀才,罗秀才浑然不知。郭三饱 知此事定与罗秀才无关,他心中悲切,打算回浮邱山刘静园家, 正遇从陶公庙回来的陶澍。
陶澍问明原委,心里有个大概,却不道破,只拉着郭三饱的 手,说:“我要办喜酒,正缺帮手,你就住到我家! ”
郭三饱娶王氏的来龙去脉,陶澍很清楚。王氏也是个苦命 人,先在邻县淑浦当童养媳,几番周折,几次成寡妇,还得了个“鬼剃头”,毛发掉光。族人认定她是个灾星,要将她关猪笼沉 河。郭三饱卖掉家中唯一的老黄牛,把王氏赎回家中,用剩下的 钱替王氏治好了病。
王氏病愈,脱胎换骨,出落得俏丽多姿。郭三饱喜不自胜,唯 一的遗憾是王氏的肚子一直没动静,也不知道是夫妻哪个的问题。
郭三饱做石匠,如果王氏纺纱养猪,两人穿衣吃饭不成问 题。偏偏王氏懒惰成性,连浆洗衣服的事也等郭三饱回家做,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王氏就把他赶到外地赚钱。
陶澍一边筹备自己的婚事,一边留意郭三饱家的情况。他 发现王氏养的那条狗特别凶,对邻里都不认,独对村里的“王花郎”摇尾亲热。
“王花郎”是村里出了名的花心萝卜,游手好闲,五毒俱全, 常对妻子拳打脚踢,妻子带儿女回了汉寿的娘家。
陶澍结婚这天,曾润攀、刘静园把在省城做官的大儒周若山 请来了。安化县令余肇锡闻讯赶来陶家湾拜见周若山。陶家群贤毕至。“王花郎”为了巴结这些平时见不着的大官,送来五两 喜银,出手阔绰,村人啧啧称奇。
陶澍喜为新郎,心中却惦记着郭三饱丢银子的事。酒足饭 饱,陶澍留下“王花郎”和郭三饱夫妇。“王花郎”不知该喜还是 该忧,不知所措。依照陶澍的计谋,余肇锡将“王花郎”喊入书 房,周若山将郭三饱王氏夫妇喊入客房。陶澍与弟弟陶溍充当两 房之间的联话人。
陶澍走进客房,假装向周若山耳语。周若山转向王氏,厉声 说:“那厮已经招供,三十两银子已经查明,你招不招?”
王氏双膝跪地,痛哭求饶:“那坏人每夜来骚扰,那夜藏我 床下,待三饱熟睡,悄悄离开。盗银的事,是他一人所为。故意嫁祸于罗秀才,也是他的主意……”
陶溍走进书房,假装向余肇锡耳语。余肇锡一巴掌拍在书案 上,“王花郎”便全招供了。原来,他与王氏早已勾搭成奸。那夜郭三饱突然回家,他吓得躲在床底,偷听到藏银的话,半夜去 把银子盗了。
事已揭晓,郭三饱替妻子求情,余肇锡对王氏言语教训一 番,将“王花郎”押到梅城。
次日,周若山一路欣赏山水美景,走到双溪铺前的桥头。他 停下,对陶澍说:“你不是说过要在此处为民修桥吗?”
陶澍点头称是。
周若山又对郭三饱说:“你是修桥老手了。陶澍主持,你就 主建吧! ”
周若山叫随从拿一百两银子给陶澍。
陶澍感激地说:“大人诚乃安化益阳两县人民之福星啊! ”
“那就叫福星桥吧!为官一任,就该为民造福。”周若山对陶 澍和众人说。
陶澍和郭三饱组织发动百乐村及附近村民、工匠,在旧木桥 旁修建了福星桥。桥跨二十余米,用青石板呈拱形铺设,石缝间用糯米、石灰粘黏,桥的两头各刻青龙两条,以示镇邪祈福。
整座桥用时仅半年,用银仅五十两。余下五十两银由两县官 绅主持分赠周边贫困人家。
两年后,陶澍中举人。再两年,二十三岁的陶澍参加壬戌科 会试,中进士,是清朝安化县第一个进士。人们说,陶澍主持修了福星桥,福星降临了。
陶澍后来官至两江总督。他品行高洁,政绩卓绝,被誉为 “晚清第一人才”鸦片战争爆发前的道光十九年(1839 ),陶澍 病逝于两江督署。晚年,他多次对家人说:“鸦片祸国,大清堪忧。吾已老朽,未知中国何时复兴。家乡那座福星桥,改叫复兴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