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8-08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桃花江的故事
【桃花江的故事】山水景观篇——张果仑石垒梯田
发布时间:2023-03-07 20:11 信息来源:湖南省文艺出版社 作者:万成 刘文奇 浏览量: 【字体:

在石牛江镇苏团村的张果仑,一片石垒梯田依次铺开,总面积不过四亩,但有十五丘之多。田埂由青石砌筑,整整齐齐,最高的田埂有一层楼高。靠窝一边,一条小溪,潺潺流水,自上而下,有缺口连接每丘梯田,依次灌溉梯田。这是张果仑高山上的一道风景。

山溪边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文字,字体略显笨拙:“我名胡里千,开凿梯田,自乾隆庚子年(1780)始,到嘉庆十四年(1809 )竣工,一人所为,后人世守。”

这片石垒梯田,工程浩大而持久,却是乾隆年间一位山民因为没吃到一餐糯米饭开始的。

胡里千走在下山的路上,心里美滋滋的,今天是山下的土财主陈大年约他吃糯米饭的日子。胡里千的祖先是明朝初年从宁乡麦田迁移桃花江的。迫于生计,他家在乾隆中叶搬到了石牛江苏团,定居在一个叫张果仑的山头,靠砍柴卖柴和开荒种地维持生计。苞谷和红薯是胡里千一家的主食。要想吃口大米饭,就要挑柴下山去换米,或者到山下的大户人家打零工,用工钱换米。胡里千个性倔强,有股蛮力,平时作土,闲时狩猎。有一回,胡里千下山在土财主陈大年家卖猎物。陈大年外号八担田,他的堂屋里有一口粮仓,仓门板开了上面两块,胡里千感到好奇,左瞄瞄右看看,自己家别说粮仓,连装稻谷的箩筐都没有,只有装红薯的马笼和装苞谷的竹篓。陈财主很自豪地告诉胡里千:“粮仓隔板左边装的是釉稻,右边是寸三糯。”

“寸三糯?”胡里千不解。

“就是三粒谷连接起来有一寸长,糯性强,特好吃……”陈大年说,“这种糯米补身体,暖脾胃,止腹泻,治胃寒、肾虚。”说得胡里千心里头好似有猫爪在抓,“你要想吃餐糯米饭的话,下个月初三来我家吧,今后有好猎物就送到我这里来。”

胡里千连忙回答:“那好,那好。”胡里千还从来没有吃过糯米饭,按约到了陈大年家。不料,吃饭的时候,端上餐桌的是釉米饭,不是糯米饭。他问陈大年:“你不是叫我来吃糯米饭吗?” 陈大年嘲笑道:“你一个洞古佬,有米饭吃就不错了,你还真要吃糯米饭呀?”胡里千不堪羞辱,怒道:“我只要在山上开出田来,就不愁吃不上糯米饭,走着瞧吧。”说完,扔下碗筷,气冲冲地回了家。晚上,胡里千召集一家老小开会,开口问道:“你们想不想吃糯米饭?”小孙子脱口而出:“想啊!”儿子胡小牛忧虑地说:“爹,我们没有田啊。”胡里千目光坚毅,神情凝重,说:“山上有土,我们可以开田。山下的田,也是人开垦出来的。山坡虽然不比平地,但只要多用点力,照样能种出稻谷来。”胡小牛秉承了父亲坚忍的性格,马上响应:“爹,干吧! ”第二天一早, 一大家子就从半山腰开始,依坡就势,挥锄垦土,垒石为埂,父子上阵,婆媳参战,一年又一年,先后开出了大小十五丘田,约四亩田。他的这一举动,吸引了不少打柴人,大家由衷地夸赞胡里千有志气有恒心。胡里千从山下买来糯米稻种,引清泉灌溉, 一家人终于吃上了糯米饭。

因开垦出来的田,丘块很小,有的只有一件蓑衣那么大,人们就把这些蓑衣斗笠丘称作“蓑衣田”,这里因此得了个“蓑衣田”的地名。

胡里千一家虽然吃上了白米饭和糯米饭,但他们深知盘中之餐,来之不易,特别爱惜和节约粮食。每次做饭,胡里千的堂客总要在米中掺杂粮(红薯或苞米),饭煮熟后,如果烧起了锅巴, 那就掺入米汤搅拌成锅巴粥,一人一小碗,吃完粥再吃饭。勤俭节约的家风代代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