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3-08-08
【桃花江的故事】历史文化篇——炎黄修和
发布时间:2023-03-09 10:16 信息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曹庆升 浏览量: 【字体:

华夏始祖黄帝逐鹿中原,与炎帝交手,战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黄帝战胜,炎帝率余部迁至洞庭湖以南,驻守长沙。黄帝挥师南下,经湘江,入资水,屯兵柳溪入资江的修山。两军对垒,一场撼天动地的大战一触即发。

炎黄本是上古时期中原的两大部落首领。炎帝姓姜,号神农氏,因崇尚金、木、水、火、土中的“火”的功德,故称炎帝;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崇尚土的功德,因其居住的黄河流域土地是黄色的,故称黄帝。后来,这两大部落顺黄河往东拓展,先后到达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其间,黄帝还应炎帝之邀,帮助其战胜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但是,受助的炎帝对黄帝并没有感激,反而有了扩张的野心,于是两大部落在阪泉大战一场, 炎帝败走长沙。黄帝得到许多部落拥戴,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

黄帝来到修山,十分看好这里的地理位置:处湘西与湘中交界,北靠洞庭西部粮仓,南有资水作天然屏障,给养便捷,又宜于隐蔽休整,是个屯兵之地。

一日,艳阳高照,山川朗朗。黄帝从修山西侧望修山,见其双峰酷似熊耳,遂给修山取名为“熊湘” 一个“熊”字,标志从中原出征一路滔滔都是熊国联盟的胜利旗号;一个“湘”字,则表示由北而南,会合众流奔赴洞庭湖的宽阔境界。黄帝以熊为图腾,以此山名和地貌激励部属,坚定了以正义之师统一南北的决心。决定与炎帝和好,选派大臣去与炎帝和谈。

风后是黄帝南下到达湖北天门西北的古竟陵时,遇上的一位部落首领。风后钦佩黄帝德行,与炎帝也早有交情,又洞悉炎帝去向及心态,更熟悉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大河流的地理交通。风后向黄帝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黄帝十分赏识,即以风后为相,率大军直抵资江。

风后领会了黄帝的意图,十分乐意斡旋促成两大部落首领握手言和,于是乘船顺资江至临资口,溯湘江至长沙,拜谒炎帝。此时,炎帝因打了败仗,正恼羞成怒,紧锁大门,墙上贴一龇牙咧嘴熊画像,将风后拒之门外。风后吃了闭门羹,只好打道回府, 向黄帝报告。

黄帝并未因炎帝的闭门羹而恼怒,指示风后低调再次拜谒炎帝。这次风后以半掩面纱遮羞面的姿态向炎帝求和。炎帝心生疑惑,心想:求和应是战败方向战胜方请求停战,实现和平,怎么黄帝打了胜仗后“装反犁”?炎帝问风后:“为何用面纱遮面? ”风后回答:“只因阪泉之战伤了炎帝元气,心有愧意,不好意思相见。”炎帝听后,恼恨风后虚言,不过见风后未对自己上次闭门拒客表露丝毫恨意,便缓过气来,接待了风后。风后察看了炎帝军营,发现粮草严重不足,士兵饥饿难耐,士气十分低落,便有了主意。

 

《炎黄修和》作者:苏伟

风后走后,炎帝紧急动员,组织士兵大修工事,做好迎战准备。他想黄帝定会乘虚攻击,这次一定要重振雄风,与黄帝决一雌雄。

风后回到驻地,向黄帝建议在炎帝困难之时施以援手。但军中将士哗然,要求黄帝趁炎帝困难之际,立即出兵剿灭炎帝。黄帝坚定地说:“使不得!使不得!和为贵!和为贵! ”

风后率领一支长长的船队,从资水入湘江至长沙,一路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再次拜谒炎帝。炎帝接到报告,十分庆幸自己早有防备,没被风后骗,于是命令部队作好迎击准备。

很快,炎帝接到风后派来的信使报告:“风后送来的是黄帝给炎帝的寿礼,船队装载的不是打仗的士兵,全是炎帝军营急需的粮草,还有由黄帝发明的,经蒸煮发酵出来的五谷汤液一轩辕酒。黄帝有令,这些物资必须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生日前送到,以酒祝您长寿。”炎帝为黄帝的心胸与言和的诚意而震惊、愧疚,迅速改用大礼盛情接待风后。

炎帝年纪较黄帝大,但他决定亲赴熊湘山,接受和平统一华夏的黄帝“修和”倡议,服从黄帝统一指挥,退而修德。黄帝十分高兴,认为是托了熊湘山的灵气,从而天赐福音于天下百姓。为答谢天地之功,他与炎帝共同在熊湘山顶设坛,主持祭天大典,接着又在山麓举行祭地大典。

炎黄修和,子孙融合,薪火相传,首开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先河,奠定“和文化”,共建“和天下”,形成了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后辈子孙都称为中华儿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