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旅文体康】牛剑桥——见证千年风雨的“楚南第一蛮桥”
牛剑桥位于桃江县石牛江镇黄泥田牛剑溪上,为石质平板桥,据当地胡姓族谱记载,其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是湖南省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桥,比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的赵州桥仅小200岁,比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的卢沟桥早建近380年。

“楚南第一蛮桥”——牛剑桥
清同治《益阳县志》载:“牛剑桥建自唐元和十年,初桥势高阔,石梁甚巨,滩上有老人背剑骑牛指示辄成。今桥旁石上有牛蹄迹存焉,故名。”牛剑桥四墩五孔,桥长20米,宽3.87米,孔径1.7-2.5米。石梁每条厚达55厘米,宽78厘米,长7.2米,重7吨。台墩也是巨石,结构异常坚固,展示了唐代高超的建桥技术。全桥无一块细石,未用任何砂灰粘结,风格古朴粗犷,粗犷坚固,以“蛮”著称,因而被称之为“楚南第一蛮桥”。
关于“蛮桥”称呼的由来,一是古匠人称该桥结构为:“四墩两驳岸,八块桥梁一尖板。”造桥材料厚重坚固,故桥历经近1200年历史沧桑,风浸雨蚀而桥墩桥板石皆无破损,此为一蛮。二是在一千多年前,建桥人是如何将如此巨大的“蛮石”从岩山搬运到此再吊装成桥的?古人将其理解为一种“蛮力”而为。三是古时北方人称楚南人为“南蛮子”,也体现了一个“蛮”字。因此蛮人建蛮桥,牛剑桥故被称为湖南第一蛮桥。1976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将牛剑桥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旁原立有道光十一年(1831)所立“葉(叶)栾流芳”青石功德碑一块。证实了创修牛剑桥者为唐代名相裴休。裴休,字公美,河南济源县人,在唐宪宗时,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使,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在改革当时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方面,颇有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使,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居益阳裴公亭(时人为他在资江边结庐读书诵经而建的居住之处)。闲时,常深入桃花江一带考察民情。故有了裴休倡修牛剑桥之盛举。
牛剑桥在时光的侵蚀中先后经历了四次维修,每次都修旧如旧。所谓:“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它也如一位长寿的睿智老人一般,迎来送往,在千年时光中渡人无数,在屹立如不倒中见证着在光阴的流逝,云霞的翻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