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竹旅文体康 > 打卡竹乡
竹乡非遗
发布时间:2022-11-23 11:04 信息来源:县竹产业中心、县文旅广体局 作者:黄霖、文遥、刘红 浏览量: 【字体:

桃花江大郁、小郁竹业

“郁”是湘中一带的方言,大意是“弯曲”的意思。采用竹为材料,利用其韧性,用火烤后,通过外力作用弯曲变形,达到制作所需的形状。从事这种手艺的人,湘中一带称“郁匠”,竹郁分小郁、大郁两种。区分小郁大郁的标准是用材,小郁主要用大竹的尾尖,后来发展到主要用小径刚(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成各种竹器具,产品主要具有工艺性质,如竹笔筒、竹灯盏等。大郁的主要用材是毛竹,桃江称南竹,以制作竹家具为主,日常用品有:椅、凳、床、茶几、香案等。小郁大郁在产品上并无严格区分,只是看起来大郁更结实,小郁更美观。目前,小郁竹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郁竹艺入选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凤山石砚

凤山石砚是桃江特有的民间工艺,清道光元年始凿石造砚,因石质呈凤尾花纹,产于桃江县舞凤山而得名。舞凤山中青岩叠页,石中富含上亿年素松化石和粉砂质绢云母,是制砚的上等原料,千年古石通过工匠精心打磨,成了文人雅士案上之珍,享有“凤舞天池墨生香”之美誉。陶澍当年慕名而来,啧啧赞叹:湘砚有四,凤山居首也。毛泽东终身偏爱青石砚,据湘砚考察学者论证,毛泽东所用的第一方青石砚就是桃花江舞凤山青石所制,现藏于韶山毛主席纪念馆。舞凤山石砚已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山面

据《桃江县志》载:“(修山面)始于清代,取羞山泉水和制而成,由于水质纯美,面条柔软而耐煮,色、香、味俱佳。”,是久负盛名的桃花江传统食品。

 

 

“羞山官厅”作为修山面的代表,距今已有300年之久,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凝结了历代传承人的智慧。其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优良,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便成为上奉贡品,享有“湖南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誉。羞山官厅面传统制作技艺已入选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江瞿峰米醋

自古以来,农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文化源远流长。在桃江县武潭镇境内,以罗家坪瞿峰山为中心的方圆三十公里范围内,至今流传着一个千多年来的风俗,每到清明,当地村民,还流行取清明之水酿制手工米醋的习惯。桃江米醋的酿制方法由瞿峰山瞿公所传,又称瞿峰米醋,与传统米醋相比,瞿峰米醋不添加酒曲红曲或糖化酶类等添加物,而是直接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经百余天自然搅拌而成的纯天然米醋。瞿峰米醋现已入选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花江剪纸

盛行于清末的桃花江剪纸工艺,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写实的艺术风格承载着的古老、独特的楚南文化,赋予桃江深厚的文化底蕴。鼎盛时期的桃花江剪纸各种礼花、窗花、灯彩琳琅满目,“花、草、虫、鱼”“鸳鸯、蝴蝶”品种繁多。每到寒冬腊月,女人们坐在一起剪纸、穿针、走线,是桃花江姑娘从年幼时便开始操练的必修技艺。桃花江是“美人窝”,不仅是姑娘的形象美,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内在的修养之美。桃花江剪纸已入选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山洗耳溪印子粑粑

位于桃江修山镇明灯山冲的洗耳溪印子粑粑,当地农户沿用明清时期传下来的粑粑印模,取富含镁元素的羞女山泉水,以本地原产香米、糯米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蒸熟、擂打、搓揉、压模、干燥、包装等八道工序加工而成,其口感绵粘甜糯、筋道十足,天然绿色,别有风味,是湘中地区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目前已列入益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