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竹旅文体康 > 打卡竹乡
竹乡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23 11:06 信息来源:县竹产业中心、县文旅广体局 作者:黄霖、文遥、刘红 浏览量: 【字体:

桃花江是美人窝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使桃花江名扬海内外。

据考证,黎锦辉1911年在长沙读书时,喜欢上一位桃花江女同学。每当春天来临,他便随女同学回桃花江踏青,朦胧美好的初恋,如同桃花江的雨雾和花瓣,暧昧未明记忆深刻。

1928年,黎锦辉赴南洋演出,为了凑到回国的旅费,他准备写首歌,眼前马上浮现出这位美丽的女同学和那条遍布桃花的江。动人的旋律在稿纸上流淌,他一口气写出《桃花江是美人窝》。歌曲激起南洋侨胞的思乡之情,新加坡唱片公司迅速灌制唱片在海内外发行。随着金嗓子周璇、王人美等人的传唱,桃花江美人名满中外。

 

黎锦辉晚年回忆:“桃花江畔美人多是事实,是我亲眼目睹的,那里男子高大英俊,女子天生丽质,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于这首歌的出现,桃花江美人与米脂婆姨、苏杭美人、川渝美人一样,成为中国美女的经典。自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国家核心部门到桃江县挑选美女从事外事接待工作,桃江县于1991年创办了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先后有近万名桃花江美人从这里走出。安排到中央首长专列、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地工作。这些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桃花江美女成就了桃江独特的美人文化。

湘女多情,到湖南旅游早有所谓“三看”之说:“张家界看山、洞庭湖看水、桃花江看美女。”如此,桃花江美人的盛名便可见一斑了。以竹为魂,以笋为食的桃江县不仅孕育无数“美人”,更是造就了世代英才,三国老将黄忠、明末重臣郭都贤、清朝名儒肖大猷等历代名流彪炳史册,夏思痛、张子清、夏曦、张昆弟等革命先驱功勋卓绝,文坛才子莫应丰,国画大师高希舜、胡念祖、莫立唐,共和国院士丁夏畦、夏家辉、文伏波,6名将军、8名高校校长、800多名专家教授、290多名飞行员等等,如今桃江县的才子佳人遍及全国,诠释了桃花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屈原的第二故乡

2000多年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流放桃江,踏竹林、采竹笋、歌竹魂、发《天问》,谱写了荡气回肠的灿烂诗章。

屈原战国时期曾任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遭谗去职后被放逐,长期流放沅、湘两地。公元前285年春,屈原来到桃江,并长期定居花园洞,留下了三闾桥等大量遗迹。桃江县城东边的凤凰山便是屈原行吟《天问》之处。

 

屈原来到桃江后,看到桃花江的幽静惬意,联想到楚国正面临的困境与危机,现实的安逸与报国无门的无奈让这位忠臣悲痛万分。他登上桃江之东的凤凰山,仰天长啸、直指苍天,对天发问,创作了被誉为“千古奇文”的《天问》。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都在质问之中,372句1553字170个问题,像一团团烈火,一支支利箭,直射天庭。据传屈原在发《天问》时风雷大作,一对金凤凰从南方飞来,张开美丽的翅膀为屈原挡风遮雨,后来凤凰化为山,后人便将此山命名为凤凰山,在山上建了一座天问阁。 

 

据资料记载,天问阁有5层,高18米,雕梁画栋,存有各朝各代名人的精美书画、诗词、碑文,非常壮观。其中就包括清代段其伦的《凤凰庙》:“乱世三闾恨,行吟未得归。但闻天问处,不见凤凰飞。”不幸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发生了一场大火,将天问阁、凤凰庙等建筑全部烧毁,如今只剩下一块“古天问阁遗址”的麻石碑。

在屈原第二次流放途中有位“红颜知己”相伴,即《离骚》中提到的“女嬃”。女嬃为桃花江畔上游花园洞人,女嬃与屈原相识于父亲的军营,当时年少相互倾慕,奈何门不当户不对,在家人的安排下,屈原娶了另一位女子为妻。女嬃痴心不改,苦等屈原5年,终嫁屈原为妾。

 

桃江自古是一个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朴,壮者健而驯,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饰,礼义相先的礼仪之乡。屈原几经艰难跋涉来这里,显然并非是无心的盲动。加上屈原娶了桃花江美女女嬃为妾,后来便有了屈原在桃花江畔定居的故事。


地花鼓

地花鼓是一种类似于戏剧的表演形式,桃花江民间称之为打花鼓。在桃江,逢年过节,各种喜庆皆要表演。大多数情况下地花鼓是在人围平地中表演,形式简单,但曲调多样,内容为表现劳动和爱情题材。说唱幽默,动作滑稽。

 

 

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是流传在马迹塘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彩扎艺术。相传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由时任天国文员的黄春林等人所传,原本是天国士兵为庆祝胜利所创的艺术活动。通过世代宗师传导演教,已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和表演力的故事艺术,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故事”属于高台艺术范畴,表演集古老、传奇、现代艺术于一身,有杂耍、龙舞狮舞、地花鼓、高跷、山歌、京剧、黄梅戏。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剧、民间轶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胡呐喊

胡呐喊是一种高腔山歌的民歌形式。没有严格的曲调,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其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因而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胡呐喊能飞过山,飘过垅,故又叫过山仑。胡呐喊在桃花江普遍流行,尤以大栗港、栗山河为盛,号称“山歌之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