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竹旅文体康 > 打卡竹乡
【竹旅文体康】桃江修山面:鲜羹玉面条,香入帝王家
发布时间:2022-07-08 09:13 信息来源:县档案馆 作者:谢耘 浏览量: 【字体:

陆游诗:“红香细剥莺哥嘴,嫩白鲜羹玉面条”,一语道破面条之鲜美。“修(羞)山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产自桃江境内修山镇,采用古法制作。因清道光年间作为上奉的贡品而声名鹊起,经过历任传承人的继承和发扬,制面传统工艺渐趋完善,呈现出鲜明特质,具有面片油亮光洁、久煮不浑汤、不粘口、回锅如初、飘汤如带、口味幽香等特点。

手工制作的修山面(温建军/摄)

面条产地修山,一名“熊湘山”,地处资江北岸。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峻峰如削,卓立资滨,或以即为(熊)湘山,黄帝南巡所登”。远望修山,宛若仰卧少女,面目秀美,故又名“羞女山”,山中有清泉一股,富含“氡”元素,人常饮之有美容养颜之奇效。

另据《桃江县志》记载:“(修山面)始于清代,由修山钟氏所创,取本地山泉水和制而成,由于水质纯美,面条柔软而耐煮,色、香、味俱佳。”

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安化人)有一次回京觐见道光皇帝时,特地献上了在资水沿岸小镇修山购置的百斤玉带面条,道光帝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修山面由此成为贡品,并随之享誉天下。

随着小小的修山面进入皇家大内,汉口、宜昌、长沙等城市的一大批名商巨贾也开始争相成为修山面的忠实拥趸,每年都会早早地订购修山面,其市场价格也随着一路水涨船高,在清末民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年节时节一面难求的盛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