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桃江县桃花江镇端阳山下有一盆地,这里山清水秀,别有洞天,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相传是楚三闾大夫屈原生活、读书、创作的地方。据专家考证,屈原在这里至少生活了12年,并在此种花上百亩而得名花园洞。
在今天的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屈原隐居此地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诗篇,《离骚》《天问》《招魂》中不少描写的是桃江的风土人情,桃江已然当之无愧的“屈原第二故乡”。
2016年,花园洞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赢来了新的重大发展契机。本着“望得见山、看得到水、留得住乡愁、传得下文化”的宗旨,桃江县委县政府正加大对花园洞村软硬件建设投入,加快花园洞村传统村落建设,努力把花园洞打造成为湘中地区传承屈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并借此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让花园洞古村落重新焕发青春,把花园洞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部分传统村落大拆大建,本真渐失,乡愁难寄,饱受社会诟病。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乡村建设,必须留住乡愁”,尤其是对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要把保护自然生态放在首位。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体现在营造现代之美上,更要体现在保护自然之美上。留住乡愁,就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要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体现个性之美;要保护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注意保留田园原始风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复活乡村文化内涵,使人们的物质生产与自然协调,生活空间与自然融合,道德素养与自然融洽,行为方式与自然和谐。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避免开膛破肚、乱砍滥伐、大拆大建,尽量保持原有自然风貌。
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好山好水的美丽生态是乡愁,地方文化、风土人情也是乡愁。美丽乡村需要有文化作为基础,而并非只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要对人们心灵造成脱胎换骨的更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美丽乡村的建设蓝图中有乡愁的位置。要按照“软件不软、硬件过硬”的要求,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体现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来编制,彰显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多元化的乡村风格;要注重挖掘、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民居、古迹祠堂等加以修缮,注意保护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根脉,营造“醉美乡村”的文化氛围;要在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历史文脉,留住乡土文化,营造乡景、乡风、乡情意境,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统筹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是中外游客品味旅游的追求。坚持科学统筹、生态为本、文化引领,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