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你们,是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观《觉醒时代》有感

发布时间:2021-07-22 09:53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作者:李瑞雪 浏览量:1298
字体:

看完建党百年献礼片《觉醒年代》,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泱泱大国,浩浩历史,上下千万年,浓缩在薄薄的几本历史书里,每个字都经过了斟酌,每句话都经过了推敲,所有兴衰更替、波谲云诡只在了了几笔带过,身处其中的人物难免被扁平处理成了刻板形象,但《觉醒年代》这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人物的塑造准确、立体、鲜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伟人之所以为伟人的民族高义和精神伟岸。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青春》《庶民的胜利》……都以近乎原文的形式被声情并茂地展现了出来,令人瞬间回到了那个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上下求索寻找真理的年代。

彼时的中国沉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外交一败涂地,内政无可救药”,袁世凯盗取革命成果、“二十一条”签订、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混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一系列倒行逆施、丧权辱国的操作,将这个原本支离破碎、生灵涂炭的中国拖向更黑暗、更苦难的深渊。前途漫漫,荆棘丛生、崎岖坎坷,救中华民族于生死存亡、救中华民众于水深火热的路在何方?

《新青年》如平地惊雷,率先竖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为黑暗的旧中国送来了一缕曙光。真理的波涛,喷涌而出就奔腾不息;理想的火焰,一经点燃就不会熄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他们手握真理、胸怀梦想,视民族兴亡为己任,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顿中积蓄力量,在绝境中开辟新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置生死于度外,竖起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

陈独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19年,“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创办了《每周评论》对时事进行点评,在发表的《研究室与监狱》中写道“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实验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多次流亡海外、多次被捕入狱,但他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爱早已融入他的精神血脉,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这位历史伟人是从来不曾“屈服”的。陈独秀在接见俄共代表维经斯基的时候,拒绝了对方道别的礼节——拥抱,表示“拥抱”在中国人的理念里代表着合为一体,而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应当是“握手”而不是“拥抱”,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中国共产党应当保持独立的姿态,“你是你,我是我,什么时候都不能把自己弄没有了”。就如他一贯的清醒,当初不肯认定袁世凯代表中国,现在同样也不认为共产国际代表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充当各方列强牵线木偶的北洋军阀为争权夺利终年混战、民不聊生,中国最急需建立的是一个根植中国本土,具有独立主权、不为外界左右的国家。而这点也在中国共产党“幼年”时,因共产国际错误指导和过多干预而犯下或右或左的错误中的得到了印证。一百年后,我们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争霸,不受制于人,也不霸凌弱小,以前所未有信心和能力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为达成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而这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曾经最热切渴望的。

李大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李大钊毅然放弃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业,回到北京主办《甲寅》杂志,宣传新文化运动,力争唤醒国人民主意识。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教授期间,李大钊每月薪水超过200大洋。但他是“大手大脚”惯了的,平时不是资助困难学生和穷苦百姓,就是捐出作为革命经费,导致他家里常常“断粮”。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不得不安排会计预留部分工资直接交给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以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描绘了他清贫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福为福真实写照,在他的心里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饥寒温饱是重若千钧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自述》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坚贞不屈,被反动军阀绞杀时,年仅38岁。信仰如炬,理想如火,酷刑可以摧残人的身体,死亡可以夺取人的生命,但革命者对民主科学的向往,对民族独立强大的追求,是经历狂风骤雨、千锤百炼都不能动摇一丝一毫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不能不崇尚自己的英雄。环顾世界,回望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山河无恙,岁月静好,从来不是上天的施舍,更不是强国的馈赠。和平,这样一个美好而沉重的词语,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无数英雄人物心血、无数先进楷模的汗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我们学习百年党史,不仅要深刻缅怀我们的革命先烈、人民英雄,更要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神气。

(二审:莫 斌    监审:卢 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