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情 > 典型推介
【弘扬孝德文化】张冬英:孝老、睦邻的践行人
发布时间:2016-03-06 15:24 信息来源:县电子政务办(信息中心) 作者:詹薇 浏览量: 【字体:

  张冬英家住鸬鹚渡镇风景寺村,73岁,现任风景寺村老年协会会长,她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真诚热情,很受当地群众好评。

  
  图为张冬英给102岁高龄的婆婆喂饭  詹薇  摄

  婆婆就是亲妈 
  张冬英有一个幸福的家,丈夫虽在2011年去世,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尊老爱幼,四世同堂。这一切都建立在她对婆婆的孝敬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之上。
  2003年丈夫被查出患有老年痴呆,为方便求医,夫妻俩在桃江县城租了一间房,8年来,她时刻守在丈夫身边,起早贪黑,从未睡过一个完整觉,也没叫过一声苦。由于丈夫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她就坚持每天按时按点给丈夫翻一次身,每天晚上用热毛巾擦洗丈夫的双手双脚全身,但遗憾的是,丈夫还是离她而去,这期间的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102岁高龄的婆婆,虽有孙子、重孙,但没有了独子之后,张冬英知道婆婆更需要她的照顾和呵护。婆婆肠胃不好,经常便秘,她就买来香蕉给老人润肠,实在不行,怕婆婆憋得难受,她就用手帮助婆婆排便;婆婆喜欢吃肉,可没有牙,她就将瘦肉与饼干一起细细地剁碎喂给婆婆吃;婆婆时常神志不清,时常发火骂人,她从不顶一声嘴,但她知道,婆婆一辈子要强,从没这般依赖过别人。婆婆清醒时,她就教婆婆唱唱山歌,背诵太阳经,有时看着老人开朗的笑声,她自己也感觉很幸福。
  就这样,她照顾完病重的丈夫,继续伺候卧床不起的婆婆,维系了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受到家人的赞赏,得到了邻里的尊敬,也为他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图为风景寺老年协会荣获的奖章  詹薇  摄

  
  图为张冬英带领老年协会会员看望村上困难户  詹薇 摄

  让在家的老人们都动起来
  2011年,风景寺老年协会成立,热心肠的张冬英当选为会长。协会成立之初,时任会长的张冬英少不了为协会的活动经费去周旋,虽然会员入会时,象征性的交了5元会费,对于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协会活动的顺利开展,张冬英不顾身体的疼痛,四处奔波。每次准备出去筹钱,她都要凌晨三四点起来,把婆婆打点好后,再急急忙忙坐上前往县城的车。虽然每次筹来的钱不多,但她心里可乐呵了。协会成立以来,张冬英不仅要出力还要倒贴钱,她把自己的小院改成了协会的活动场所,通过“拉关系”,置办了体育器具。天气好时,村民们三五成群的来锻炼身体,跳跳广场舞。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大家接受,张冬英心里自豪着呢。
  张冬英在村上还有一个称呼---知心大姐。邻里间、婆媳间、夫妻间闹矛盾或者关系不好,只要她知道了,她都会带着其他会员上门去做思想工作,让其握手言和。平时,张冬英还带领会员们热衷于一些公益事业,经常组织会员们看望慰问村上的困难户和五保户,得空就去公路沿线捡垃圾,为农村清洁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冬英年近古稀,很多事情都已经力不从心,她希望能选一个年轻有为的新会长,可通过几次投票选举,会长还是稳稳地落在张冬英的头上。如今,她的协会由最初的50人,发展到现在近300人,她的功劳不可替代。

  
  张冬英两个儿子将自家土地贡献出来,为风景寺老年协会搭建健身场所 詹薇  摄

  母亲的言行是无形的家规
  张冬英对婆婆的孝敬和关怀,对工作的热心和负责,儿孙们都记在心里。
  采访当天,张冬英满仔和满媳妇正忙前忙后为母亲修建新厨房。满仔何志强在板溪锑矿上晚班,平时工作忙,只能白天拿补觉的时间来给母亲盖新厨房,想让母亲生活得更好。
  在鸬鹚渡镇卫生院上班的满女儿何淑君,几乎每天都会回来看看母亲和奶奶,经常是吃的、穿的,拿一大包。休息时,帮母亲种种菜,做做家务。
  “我们做儿女,平日里工作忙,也帮不了母亲很多,但是她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都愿意支持她。母亲对奶奶的好,我们都记在心里,她给我们起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我们将把她的这种对老人的关爱和对工作的热情、负责,传承下去,成为让母亲骄傲的人。”何志强动情地说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
审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