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县情 > 桃江县志
第十八篇 社会 第六章 方言
发布时间:2020-06-17 17:32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 【字体:

第六章   方  言

桃江话是湘方言长益片的一个分支。它是由桃江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复杂原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县境地处“梅山蛮”地带边缘,“旧不与中国通”,在中原文化南移过程中,官话影响弱。且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社会中,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因而形成县内方言色彩浓厚,相对稳定,从语音到词汇都有自己的特点。过去,常闹过与外地人员无法交谈的笑话。

县境方言以县城区方言为代表,是桃江话中的“标准话”。其使用范围包括花果山、牛潭河、高桥、浮邱山、水口山、沾溪、鸬鹚渡和修山等乡镇。由于县城地区紧邻益阳市,这种“标准话”除个别语音与词汇外,与益阳方言没有显著差别。县境方言还有两个明显的次方言区:一是马迹塘方言区,地域包括乌旗山、三堂街、大栗港、栗山河、鲊埠、罗家坪、武潭、泗里河等乡镇,该区西通安化,北接汉寿、常德,其方言与周边邻县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二是灰山港方言区,包括石牛江、牛田、松木塘、源嘉桥、河溪水等乡镇,该地区与宁乡、安化接界,区内语音差别大,近宁乡者类宁乡,临安化者似安化。

县城方言、马迹塘方言、灰山港方言均各有独特口音标志。

桃江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上的差异较多,其声、韵、调和各类实词、短语都有明显乡土特征,而在语法上的差异较少,只在词法、句法的个别搭配上略具地方特色。

第一节   语  音

声  母

方言声母(桃江话声母)    桃江话共有声母20个(不含y、w)

b[ p]   p[p‘]  m[m]  f[f]      d[t]

t [t‘]   n [n]  l [l]   [k]    k[k‘]

ng[?]   h[x]  j[?]      q[t?‘]   x[?]        z[ts]     c[ts‘]     s[s]       s(s的浊音)     O(零声母)  (方括号内系国际音标,下同)

声母变异    桃江话没有卷舌音(也称舌尖后音)。凡普通话属zh、ch、sh的音节,均被z、c、s取代,至于属r声母的字,则分化到了其他声母中:

表18-12

普通话声母

桃江话声母

例    字

r

l

扔 仍 柔 揉 扰 绕 然 让 忍仁 人

n

惹 弱 热 饶 肉

零声母

软 闰 戎 冗 如 乳 汝 儒 入

桃江话多一个声母ng 。普通话很多零声母的字,在桃江话中都有声母ng(有的连韵母也换了),如牙(ngá)哑(ngǎ)额(ngà) 咬(ngà)   我(ngǒ)等。

桃江话声母S(s的浊音)与r 无对应关系。S(s的浊音)在具体运用中,承担了在普通话中属于其他声母的任务。如:

表18-13

桃江话声母

普通话声母

例    字

s(s的浊音)

r

sh

示视誓时恃

s

巳祀四饲寺

ch

迟驰匙持

c

瓷磁词祠辞

zh

z

字自

桃江话常把f、h、x三个声母丢失,成了零声母:

表18-14

普通话声母

例   字

桃 江 话 声 母

f

符扶饭肥房

零声母

逢缝奉冯风

零声母,但加了韵尾n

h

河华画胡会

零声母

红宏洪弘虹

零声母,但加了韵尾n

x

夏嫌贤县限

零声母

桃江话在使用f、h两个声母的过程中有相混现象。如:呼、忽、虎等(普通话属h声母)与方、芳、纺等(普通话属f声母)念起来无严格区分,或彼此对换,或随地域发生变异。

桃江话n、l相混,且使用扩大化。这种n、l不分的现象已成了识别桃江人的重要凭据。除宁、念、孽、牛等字用声母n外,绝大部分在普通话中属n声母的字,在桃江话中成了l声母。不仅如此,l声母还取代了其他声母。如:

表18-15

桃江话

声    母

普通话

声   母

例    字

普通话

声   母

例   字

l

d

弟稻段定

ch

茶肠陈绸

t

提桃团停

sh

蛇上神受

z

坐皂罪

j

静匠贱就

c

才曹层藏

q

晴墙前

s

随颂

x

寻象谢

zh

赵丈阵

p

桃江话常将送气的声母发成不送气声母。如:将疲(pí)、旁(páng)、牌(pái)、赔(péi)分别读成bí、báng、bái、bí;

也有时将群(qún)琴(qín)桥(qiáo)强(qiáng)分别读成jún、jín、jiáo、jiáng。

韵  母

方言韵母(桃江话韵母)   桃江话共有韵母34个,其中:

单韵母7个  ɑ[A]  o[O]  e[?]  i[i]  u[u]  ü[y]  -i[I]

复韵母16个   iɑ[iA ]  ie[i?]  ei[ei]   ɑi[αi]   ɑo[αu]  ou[ou]  uɑ[uA]  üe[yε]  iou[ iou]   iɑo[iαu]   uɑi[uαi]   uei[uei]  io  üα   üei  üɑi(这四个韵母国际音标暂无法找到)

鼻韵母11个  ɑn[αn]  en[?n]  in[in]   ün[yn]  uen[u?n]  uɑn[uan]  ing[i?]  eng[??]    ɑng[α?]  ueng[u??]  iɑng[iα?]

韵母变异    桃江话与普通话比较,单韵母没有er;复韵母没有uo,但增加了4个:io、üɑ、üei、üɑi;鼻韵母少5个:iɑn、üɑn、ong、iong、uɑng。

桃江话大都失落了介母u。如d、t、l与z、c、s同uo相拼的字,桃江话一般都读成o韵,如多(do)、拖(to)、罗(lo)、昨(lo)、凿(co)、素(so)等都是。同样d、t、z、c、s与uei相拼的音节,如推(tui)、催(cui)、堆(dui)等,桃江话也读成了tei、cei、dei,还有的地方读成了tī、qī、dī;又g、k、h与uang相拼的音节,如光(guɑng)、筐(kuɑng)、荒(huɑng),桃江话也读成了gɑng、kɑng、hɑng。介母u都消失了。

桃江话的io韵母取代了普通话iɑo韵母的部分功能,如药(yào)读成了yò,嚼(jiáo)读成了jiò,脚(jiǎo)读成了jiò等,又ie韵母取代了普通话ian韵母的部分功能,如店(diàn)、天(tiān)、棉(mián)分别读成了diè、tiê、mié等。

桃江话常将 o、ou相混。如将豆(dòu)、稻(dào)读成dǎo和lǎo(声母也变了);“邹”、“走”普通话的韵母都是ou,桃江话却是ao。又前后鼻韵母区分不严,往往将后鼻韵母ing、eng读成in、en。还有i、ü也常相混,如将驴(lǘ)、取(qǚ)、需(xū)分别读成lí、qǐ、xī等。

桃江话与单韵母u相拼的音节,很多换成了韵母ou,如肚(dù)、路(lù)、祖(zǔ)、粗(cū)、俗(sú)分别读成了dōu、lōu、zōu、cōu、sòu等。

另外,桃江话还有一个特殊韵母n(即浊音n),自成音节,不与声母相拼。如:翁、你、洪、冯、宏、虹、鸿、弘等。

声  调

桃江话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与普通话比较,桃江话的阴平、阳平调值低些;上声起音偏高,上扬不到位;去声又平又低。

桃江话保留了入声,读音比去声短促,据457个入声字的统计,在普通话中应读阴平的占24%,应读阳平的占31%,应读上声的仅占6%,而应读去声的却占了39%。

桃江话入声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如表18-16。

表18-16

桃江话

声    调

例        字

普通话

声   调

入  声

八七刮削黑昔

阴平

罚毒学得吉识

阳平

法朴北雪角铁

上声

墨纳力亿作玉

去声

口音标志

桃江方言三大区,各有其口音标志。

县城方言标志     回对方的话,常用语尾助词rì(日)。如:

问:我同嗯(你)打几句讲(gǎng ),要得不?

答:要得rì(日)。

问:嗯(你)家住桃谷山乡打石湾不?

答:是的rì(日)。

问:咯扎时节在何海(哪里)做路(事)咧?

答:在深圳打工rì(日)。

问:何解不留在屋里作田咧?

答:收入太少打rì(日)。

问:打工呷(qià)亏不?答:呷是呷亏,咯条路还是要走rì(日)。

问:能占时占刻把工钱不?答:差不多,因为有党和政府的关心rì(日)。

对人和小动植物,用“姐”做词尾,表示亲昵。如:

崽姐、堂客姐、老倌姐、婆婆姐、翁妈姐;       鸟姐、鸡姐、猫姐、羊姐、牛姐、麻公姐;        草姐、树姐、菜姐、花姐、红薯藤姐。

常用“打”代替“了”做语气助词。如:

要得打(了)、算打(了)、不比赛打(了)、开会打(了),请大家安静!抓住他,莫让她跑夹(gà)打(了)。

指示代词特殊。如:用“咯”(gó)代替“这”,用“哦”(ò)代替“那”;

“这边”叫“咯边”,“那边”叫“ò边”;“这不行”叫“咯不行”,“那怎么行”叫“ò何解行”等。

疑问代词用“何的”表示“什么”,用“何解”表示“为什么”。

个别字口音难懂。如:走(zǒu)、让(ràng)、燃(rán)、惹(rě)、热(rè)等字分别讲成了jiǎo 、niǎng、nié、niǎ、niè。又如茶(chá)、蛇(shé)、爬(pá)三字都讲成lá。有人为此编过顺口溜:“手里捧着一杯lá(茶),看见地上一条lá(蛇),正向我咯边lá(爬),吓得我洒泼咯杯lá(茶)。”

此外,桃江方言里“买”“卖”不分,“四”“十”相混,例句更多。

马迹塘方言标志     含ang韵母的字,马迹塘话都念成了an,如:娘(niáng)念nián、党(dǎng)念dǎn、汤(tāng)念tān、帮(bāng)念bān、讲(ji ǎng)话念gǎn话或guǎn话等。

盐(yán)与钱(qián)、船(chuán)与圆(yuán)在口语上分别同音,盐与钱都念yé,船与圆都念yué。有一首顺口溜描述这种方言比较风趣:“三百yé(钱),搭洋yué(船),搭到lǎi(大)码头,lài(动)都不lài(动)。”

对小件物品,用“得”(de)做词尾,而不用“子”。如:

鞋得(de)、手服得、筷得、烘笼得、豆角得、茄得。

对疑问代词,马迹塘话不用“何的”、“何解”,而讲“咦的”、“咦家的”。

灰山港方言标志      助词“的”,灰山港话讲“格”(gè),个别地方讲gái。由于割(gè)格同音,曾流传着一则笑话:“有一个人指责别人不该偷割他家的禾穗子,便骂了起来:‘冒良心格(的),该死格(的),嗯(你)上丘田不割,下丘田不割,单割我格(的)。’”

助词“了”,灰山港话多用跌(diè)代替,而不用“打”。如:要得跌(了)、我走跌(了)、该嗯客(你去)跌(了)、是时节跌(了)、我不搞跌(了)。

疑问代词,灰山港话讲“么呢”和“为么呢”表示“什么”和“为什么”,而不用“何的、何解”,“咦的,咦家的”。

个别字读音特别,近似宁乡口音,如买(mǎi)念mǎ,尺(chǐ)念quà,病(bìng)念biǎn,命(mìng)念miǎn,车(chē)念quā等。

第二节   词  汇

名    词

称谓   曾祖:老爹(diā)(曾祖父)、老翁妈(曾祖母)。

祖辈:爹(diā)爹(祖父)、 翁妈(祖母)。

父辈:讶(yá)、伯伯(伯父)、满讶(叔父)、姑讶(姑父)、媠讶(父母姐姐的丈夫)、家(gā)讶(丈夫的父亲)、丈人(nín)佬(岳父)、寄父老倌(母亲的后夫)。

娘(母亲)、伯娘(伯母)、婶娘(叔母)、满满(姑母)、媠娘(父母的姐姐)、家娘(丈夫的母亲)、丈人(nín)婆(岳母)、后来娘(后母)。

同辈:老兄(哥哥)、老弟(弟弟)、男人(nín)(丈夫)、姐夫(姐姐的丈夫)、妹郎(妹夫)、嫂姐(哥的妻子)、婶子(弟媳)、堂客(妻子)。

子辈:崽(儿子)、妹姐(女儿)、媳妇(儿媳妇)、郎牯子(女婿)。

人 体     脑壳(头)、耳蔸(耳朵)、 后扎子(de)(后脑)、下壳(颔)、腰子(肾)、延贴(脾)、尿泡(膀胱)、手巴子(手臂)、倒拐子(肘)、手板(手掌)、脚巴子(腿)、脚板(脚掌)、膝头骨(膝盖)、罗拐(踝骨)、屁鼓(臀部)、屁眼(肛门)。

职  业       待诏(lǎi dāo)(理发师)、郎中(医生)、地生(风水先生)、师公(巫师)、花匠(纸扎师傅)、小作木匠(做家具的木工)、大作木匠(会盖房的木工)、 圆作木匠(会做盆、桶的木工)、魄(pè)先生(媒人)、告化子(乞丐)、水佬倌(流氓)、贼牯子(小偷)。

动  物   传铃子(蝉)、扎木倌(啄木鸟)、檐老鼠(蝙蝠)、老鸹子(乌鸦)、鸦雀子(喜雀)、毛虎头(猫头鹰)、黄竹筒(黄鼠狼)、土地鱼(穿山甲)、老虫(老虎)、脚猪(配种公猪)、牯牛(公牛)、沙牛(母牛)、麻公(青蛙)、脚鱼(甲鱼)、石(sà)梆(虎纹)、狗虱(跳蚤)、扎家虻(蚊子)、青蓝虻(苍蝇)、灶鸡公(蟋蟀)、禾老虫(螳螂)、肥料公(蚯蚓)、车(ca)凌波(蜻蜓)。

植 物      禾线子(稻穗)、瘪(yè)谷子(秕谷)、弯豆(蚕豆)、麦弯子(豌豆)、半边豆(扁豆)、扯根菜(波菜)、洋芋蔸(马铃薯)、刺(荆棘)。

器 具    竹凉子(竹凉板)、簟子(篾席)、铺(床)、针抵子(顶针儿)、亮篾子(照明用的薄竹皮)、开山(斧子)、蒲刀(菜刀)、斗盘(大篾制斗笠)、脚盆(洗澡木盆)、扮桶(割禾脱粒的方木桶)、寿器、料(棺材)。

食 品      猫乳(腐乳)、白干子(豆腐)、淡干鱼(无盐小干鱼)、咸鱼(盐干鱼)、阴米子(糯米蒸熟阴干)、米泡子(炒米)、巧颗(糯米粉羔片)、擂茶(芝麻茶叶磨碎泡成)、碟子料(小食品)。

穿 着    小衣(裤子)、桩子小衣(短裤)、紧身(棉袄)、单紧身(夹衣)、背搭子(马甲)、 手笼子(手套)、洋绳衣(毛线衣)。

时间方位     罗念(昨天)、连隔念(前天)、先连隔念(大前天)、后念(后天)、隘后念(大后天)、旧年(去年)、连隔年(前年)、先连隔年(大前年)、初头(月初)、一料世(很长时间)、眼蒙连(很近的地方,也可表示离现在很近的时间)、上头(上边)、下头(下边)、左手头(左边)、右手头(右边)。

代    词

人称代词:阿(āng)人(我们)、哈人(他们)、嗯(你)。

指示代词:咯(gó)(这)、哦(ò)(那)、哦边(那边)。

疑问代词:么之(什么)、何解(为什么)、  何海(哪里)、何只个(谁)。

动    词

动作行为    呷(qià)(吃)、咬(ngà)、搞(做)、做声(讲话)、拉(là)动(动身)、 默神(思考)、顿起(竖立)、 抽暴(báo)脚(跑)、  打啵(bò)(接吻)、 吵烦(多谢、打扰)、呷住(欺侮)、 顿筒(挑拨)、服小(陪不是)、 欠嘴(馋)、 扯麻纱(闹纠纷)、左钱(借钱)、 赌宝(赌博)。

发展变化    驼肚(怀孕)、发作(临产)、发蒙(小孩开始上学)、散学(放学)、打恙(有病)、落气(死亡)、冇得(没有)、圆功(结束)、 开天(放晴)、落雨(下雨)、打霜(降霜)、下凌(结冰)、天干(天旱)。

形容词

性 质   本真(老实)、细毛(节约)、法首(聪明)、还债(孝顺)、清白(头脑清醒)、火爆(利索)、作孽(可怜)、 松活(轻松)、邪绊(不正经)、朽(骄傲)、犟(jiǎng 执拗)、时兴(新奇、时髦)、挖苦(很苦)、沁甜(很甜)、 漫酸(很酸)、喷香(很香)、喷臭(很臭)、滚嗫(很热)、冰冷(很冷)、甲润(不脆)。

状 态    乖(漂亮)、索利(干净)、邋遢(脏)、巴壮(很胖)、劲鼓(健壮)、刮瘦(很瘦)、纠团(lē很圆)、拉扁(很扁)、壁顿(很陡)、笔直(无弯曲)、翘(有弯曲)、 身小(niàng小)、雪白(很白)、墨黑(很黑)、血红(鲜红)、浇湿(湿透)、焦干(很干)。

量    词

扎(zà)  有的地方念哒(dà)等于普通话的“个”、“只”、“条”等。

一抱(双手伸前围拢来的空间)、一排(pǎi)(双手左右伸平后的总长度)。

固定词组

名词性     黑露天光(天刚亮)、黄天白念(日)(大白天)、天光念夜(白天黑夜)、炉罐锅火(炊具总称)、犁耙锹角(jiò)(农具总称)。

动词性     擢皮弄胯(搬弄是非)、策白溜嘴(撒谎)、屎少屁多(妄加指责)、扎脚勒手(劳动姿态)、寅思卯想(时刻记得)、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喊娘喊讶(大喊大叫)、死搅蛮缠(纠缠不已)、鳝鱼炒肉(用竹枝打人)、麻辣火烧(烫得厉害)。

形容词性     云里雾里(稀里糊涂)、死呆八板(不灵活)、云天画地(头脑不清醒)、吊筋落索(穿着破烂)、灰尘络索(灰尘满布)、 巴皮恰(qià)肉(贴得很紧)、细肉白净(皮肤细嫩)、红桃花色(面色红润)、黄皮寡瘦(面黄肌瘦)、青红紫绿(伤痕累累)、 拍牢拍实(很满、很牢实)。

谚  语

社  会

狗肉上不得台盘。  少吃咸鱼少口干。

稀泥巴糊不上壁。  五急附哒六急。

新开茅厕三日香。  早起三朝当一工。

红漆马桶外面乖。  东扯葫芦西扯叶。

乌龟有肉在肚里。  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套配一套,黄肿配哈包。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看菜呷饭,量体裁衣。

酒怕牛肉饭怕鱼,辣椒怕哒冷红薯。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留得青山在,不怕冇柴烧。

脚脚踩红底,步步生莲花。

生意讲成的,棉花纺成的。

人看幼小,马看蹄爪。

点点屋檐水,滴在现窝里。

心中无冷病,大胆吃西瓜。

人不害人嘴害人,伸手不打笑脸人。

豆腐盘成肉价钱。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叫花子听鼓响,蚂蝗听水响。

老虫借猪,先生借书。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自  然

立春一日,水热三分。

立秋一日,水冷三分。

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四月八,冻煞鸭。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

寒露霜降浪推沙,鱼奔深潭客奔家。

过了八月中,只有梳头吃饭工。

桃花开,李花谢,一日三餐不得夜。

日枷长江水,夜枷草头王。

五月南风涨大水,六月南风海也干。

月亮生毛,大雨濠淘。

瓦块云,晒死人。

处暑白露节,夜寒白天热。

早白暮赤,飞砂走石。

燕子低飞,风雨来追。

喂猪没巧,牢干食饱。

小猪要放,大猪要关。

头九一场雪,九九当六月。

六月寒天是大水。

牛大得力,猪大肥家。

歇后语

擂茶槌吹火──一窍不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黄竹筒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门槛上剁萝卜──一刀两断

乌龟爬到门槛上──进出一跤绊

肉骨头打狗──有去无回

老鼠尾巴上打一棍──过哒时

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第三节   语  法

构词特色(词的合成)

为了确切表现某项事物的特征,桃江话常选 用实词作词素来修饰实词,合成出一些生动、形象、鲜明的词汇:

偏正式   名词+形容词:    墨黑的、雪白的、血红的、金黄的、翡绿的、粉细的、笔直的、屋大的(鬼)、门高树大。

补充式   动词+形容词:  沁甜的、挖苦的、喷香的、滚热的、刮瘦的、拍饱的、拍满的、拉扁的、纠团的、漫酸的、爱死哒、急死哒、恨死哒、磨死哒、累死哒。

形容词+形容词:犟死哒、骄傲死哒、狡猾死哒、老实死哒。

叠词特色(词的重叠)

普通话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重叠时,分别采用ABAB和AABB式 ,而且还把这种不同的重叠方式作为区别动词与形容词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在桃江话里形容词的重叠方式却显得多样,且修辞作用明显:

AA公式:黑黑公、弯弯公、扁扁公。

AA嘎(gā)式:瘦瘦嘎、 耏⒆耐 耏身小 耏⒆耐 耏身小嘎、少少嘎。

ABB式:粉墩墩、颤波波、热和和、冷冰冰。

ABAB式:鼓起鼓起、饱起饱起、大(lǎi)起大起、装起装起。

A里AB式:油里油气、妖里妖气、宝里宝气、土里土气。

ABCB式:要细不细、要饱不饱、要土不土、要壮不壮。

单音节动词,桃江话一般不用重叠,如“看看”说成“看一下”。“闻闻”说成“闻一下”、“走走”说成“走一下”。

用词特色(词的多义)

桃江话个别词特别活跃,结构力强,用途广,富有表现力。如搞:动词,本意做,使用起来,可充当很多不同的词:

当──你搞队长 ,我搞泥工,他搞班主任。

管──领导分配我搞企业。

做──搞这样,搞那样,忙个不停。搞饭吃。

写──我们分工,你搞经验总结,我搞总结报告。

参加──搞锻炼,搞生产,搞劳动。

开展──搞活动, 搞比赛。

干──搞修理,搞工作。

买──你感冒了,快去搞点药吃。

谈──搞对象。

弄──搞坏、搞脏。

搞天搞地──可解释为“上窜下跳”或“跑上跑下”。

扎(zà),有的地方念哒(dà),量词,用途很灵活:

个── 一扎脑壳 、一扎包子(馒头)、一扎碗 、咯扎人、咯扎东西。

只── 一扎手、一扎鸡、一扎鸭子、一扎鞋子。

条── 一扎鱼、 一扎牛、一扎手帕、一扎围巾。

台── 一扎电视机 、一扎电冰箱、一扎手风琴。

张── 一扎桌子、一扎床铺。

栋── 一扎屋、一扎楼房。

棵── 一扎树。

呷(qià),本意吃,用途多,可身兼数“职”:

呷饭──吃饭,呷茶──饮茶。

呷酒──喝酒,呷烟──吸烟。

家伙,名词,本意东西,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既可取代别的名词,还能显示感情色彩。

你何必带咯多家伙来看我。(礼物)

对不起,烂了家伙,搞不成了。(工具、零件)

你这个家伙太不争气了!(指人,有贬义)

好家伙,这下可放心了!(感叹词)

再不改正错误,敲你几家伙。(耳光、丁公)

人不来可以,请把家伙搭来。(书籍、资料)

有了这样的好家伙,不愁消灭不了害虫。(农药,有褒义)

构句特色(句子结构)

桃江话在句子形式上与普通话也有不同之处,双宾句有两种格式:

给我一本书        给一本书我

借给我一点钱     借一点钱给我

动补句也有两种格式:

我们比不过他们      我们比他们不赢

我跳不过这么高      我跳这么高不过

疑问句,语气助词不同:

你是桃江人不(吗)?

你走得咯远不(吗)?

你还冇毕业不(吗)?

上次聚会,你何解冇来咧(呢)?

你何解要咯样搞咧(呢)?

你么子时节能和我们一起去旅游咧(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桃江方言亦不断演变。新词源源不断渗入,如巧克力、可乐、手机、的士、上网等。个别方言词有选择地融入普通话,如搞、家伙等。口音标志和本土词语在不少年轻人中开始消失。普通话的影响力深入各个村落,会讲普通话的人逐步增多,而只讲地道桃江话的人渐渐减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胡衍庆
审核: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