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在资江及其支流杨柳溪、沂溪、沾溪、志溪两岸繁衍生息,明清时,境内已成为湘中发达地区之一。县境人口,从元代有文字记载的约32000人,到清宣统时增至245525人。民国37年(1948)35430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口增长较快,1986年为739941人,2000年有824396人。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县境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人口平均寿命增高。
旧中国,县境家庭婚姻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三从四德”约束妇女,因而早婚人口多,丧偶率高,离婚率低,家庭结构大,“三代、四代同堂”视为门庭兴旺。新中国,婚姻受法律保护,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早婚减少,丧偶率下降。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结构由大变小,封建家长制基本消亡。1986年,县境有236姓,2000年县境姓氏发展到282个。
县境民族,宋代前多为苗、瑶、越、土家等土著少数民族,宋熙宁五年(1072)始,渐与外来民族融合。至明代,因朱元璋胁徙大批江西人入湖南,县境居民以汉族为主。明成化十三年(1477)始有回族迁入。1982年,县境居住有14个民族,其中回族有4741人,占县境总人口的0.67%。其他少数民族有120人。1986年,县境居住12个少数民族。2000年,县境人口98.94%为汉族。其他25个少数民族有8710人。其中回族752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9.84%。另24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工作、转业、婚嫁等因来县。
县境有五大宗教并存。道教自汉代传入,正一、全真两派俱存。佛教源自东晋宁康元年(373),自唐始建佛寺。伊斯兰教于明成化年间随回民入迁传入。基督教、天主教均在20世纪初传入。各教派在境内建有寺庙、道观、教堂,尤以佛教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教派活动频繁。“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宗教场所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重建恢复者众。2000年,县境有信教教徒31452人,信教群众82000人,登记开放和未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27处。
县境民风古朴,明万历《益阳县志》载:境内“民尚朴素,敦厚礼让,勤于农桑,拙于商贾,士通经史,民尚气节,有舜遗风。”1951年后,境内传统优秀民俗得以传承,颓风陋俗逐渐消除。1978年后,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遵纪守法为本,移风易俗渐成新风。
桃江方言,系湘方言长(沙)益(阳)片分支。地方色彩浓厚,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主要有桃江、马迹塘、灰山港3个方言区,均有独特的口音标志。与普通话比较,桃江方言语音、词汇差异明显,语法差异较小。
第一章 人 口
第一节 人口规模
第二节 人口变动
第三节 人口构成
第四节 人口普查
第五节 人口控制
第六节 机 构
第二章 婚姻 家庭 姓氏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
第二节 姓 氏
第三章 民 族
第一节 民族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民族政策实施
第三节 少数民族
第四章 宗 教
第一节 宗教政策实施
第二节 宗教类别
第三节 宗教活动场所
第五章 民风民俗
第一节 民 风
第二节 桃花女
第三节 生产习俗
第四节 生活习俗
第五节 婚丧喜庆习俗
第六节 信仰习俗
第七节 民间游艺习俗
第八节 竹乡民俗
第六章 方 言
第一节 语 音
第二节 词 汇
第三节 语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