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印子粑粑--(龙希牛 摄)
洁白的大米在石磨的碾磨下化作了甜糯的米浆,熟透的米粉在石臼的鼓捣下变身成温熟的米团,一双双巧手配上匠心独具的印模,穿过时光的雾气,踩着历史的光影,千家万户端出了香浓的粑粑。
在我的家乡湖南桃江,印子粑粑是一道年节必备的美食,它以本地原产稻米、糯米为原料,配上修山镇当地特有的富含氡元素的矿泉水,经浸泡、磨浆、蒸熟、捣浆、加模等工序而成,刚出锅的印子粑粑极有韧性,趁着热乎劲,揪下一小团,轻轻的咬上一口,略带回甘的米香缠绵间有若初恋。其制作技艺传承千年,是一道名副其实的民间名小吃和湖湘文化遗产。
印子粑粑源自我县修山镇柳溪明灯山下,是资水沿岸农耕文化的一个缩影。传说春秋时期楚国著名隐士陆通,就出生在修女山下的柳溪明灯山。据史料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来拜访陆通,恰见其妻在做米团粑粑,上前行礼时随手将装有通关金印的包袱搁在晾晒的米粑粑上。陆通回来,见粑粑上竟然有“通关玉玺”印痕,知晓缘由后,便顺势按印痕模样雕成印模,用来印制自家的粑粑。后来,当地百姓闻风效仿,印子粑粑也在乡土的世代相传中成为一方特色美食。
制成后的印字粑粑,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吃的时候可以煎烤,可以蒸煮,也可以油炸,而不同的烹调方式都能带给舌尖不一样的味蕾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年节过后,许多外出拼搏的游子都会带上几块家里做的印子粑粑,想家的时候吃上一小块,舌尖心上一股故乡的味道油然而生,我想,这大概就是乡愁的味道,家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