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我专程去桃江县三堂街镇郭家洲村,拜访了郭家的两位耄耋兄弟:98岁的郭兆初先生和93岁的郭领初先生。兆初先生曾经是桃江县一中第一任校长,是桃江知名的教育家;领初先生曾任重庆长风化工厂机械动力科科长,上世纪80年代调回桃江,先后担任县农械厂和红星机械厂厂长,是桃江机械行业的奠基人。在村部,郭跃章书记送了我一部由郭小青、郭世苏主编的《郭家洲志》,并说兆初、领初二位老先生对《郭家洲志》贡献良多,他们有文化,记性好,是郭家洲的“活历史”。
回到长沙,仔细阅读。越读,越觉得郭家洲神奇;越读,越觉得《郭家洲志》编得好。
最大的神奇是郭家洲的长大,是近300年之间的事情。
官方正式文献对郭家洲的记载,最早见于《(同治)益阳县志》。此前的《(嘉庆)益阳县志》和《(乾隆)益阳县志》,无论是卷首的《舆图》还是正文的文字,都未出现过“郭家洲”的名字。《(嘉庆)益阳县志》卷首有《县全境图》,于资江全流域洲渚只有“千家洲”一个;其正文卷四记载资江益阳段二十洲,其中桃江段仅有“锦被洲”和“白茅洲”。《(嘉庆)益阳县志》的主编符鸿是沾溪人,距三堂街近在咫尺,如果当时的郭家洲值得记载,他应该不会忽视。《(同治)益阳县志》正文卷二《舆地》仍然只有“锦被洲”和“白茅洲”的记载,倒是在卷首有《三里图记》,绘有“锦被洲”“茶林洲(今称茶亭洲)”“白竹洲”“郭家洲”,这就是郭家洲最早出现于官方正式文献之中。
《郭家洲志》证实了郭家洲的成长:资江龙牙坪一段在清代雍正年间尚有九个沙洲,时称“九洲十八河”。九洲即郭家洲、茶亭洲、长角洲、黄獭洲、兰家洲、李家洲、留马洲、占宝洲和白竹洲。至于十八河是如何分布,已不得其详,洲上至今有柳峡子、茶亭洲峡、竹山峡、留马峡等地名,多少可以体现“十八河”的一点面貌,因为洲上人将洲与洲之间的小河称为“峡子”。由此看来,由“九洲十八河”变成今日之郭家洲,是清代雍正年间之后的事情。直到1952年时,白竹洲、郭家洲和茶亭洲虽然统称为“三洲乡”,三洲仍有峡子相隔。1973年农田改造,使茶亭洲与郭家洲接壤;2008年修建白竹洲水电站,使白竹洲与郭家洲连接起来。
千里资江,浩浩东流,但在三堂街地段,河道却呈南北走向。河道陡然九十度的拐弯,加上资江左岸乌旗山以及乌旗山以下至修山十余里河床岩石的阻挡,使得资江少有的泥沙在三堂街龙牙坪河道中形成淤积。日久天长,泥沙淤积成为洲渚。但大江大河中,沙洲往往此消彼长,一场大洪水使原来的沙洲消失,另外的沙洲生成。最典型的是长江中的老鹦鹉洲于明代末年沉没,而汉阳江岸的新鹦鹉洲于乾隆间形成。资江中的洲渚也是如此,郭家洲上游原有“锦被洲”,下游原有“白茅洲”,现在这两个沙洲都消失了。郭家洲之所以不沉没而且长大,固然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实也与洲上先民特殊的开垦方式不无关系。《郭家洲志》记载:“为耕作方便,防止牲畜侵害,郭家洲的先辈们挖沟、筑堤,将全洲分成许多小园子和小巷子。小园子有柳滩园、上头园、洲嘴山、大河园、黄竹虫园、尖角园、神山园、李香园、小河园、大坟山、板栗园、书房园、四房园、韭菜园、庙昌园、土地园、樟树园、三角园、莲丘园、腊树园、清公园、尹家园、俊公园、三房园、花生园、菜洲尾、河坡里、坝路上、六房园、莲花形、秧田园、脚下园、新巷口;小巷子有钟音公巷子、十字巷子、才满爹巷子。”筑园子、巷子是洲上先民传统生产方式,也就是这种方式,有利地保护洲土不被流失。
《郭家洲志》还记录了洲上古今居民所创造的诸多人间奇迹。
清代末年至上世纪60年代,萝卜是郭家洲的重要经济作物,年总产量200万斤左右,其中种植大户年产量在8万斤以上。郭家洲萝卜主要销往汉寿,三堂街成为交易中心。郭家洲农户将萝卜运到三堂街,换回汉寿人运来的大米。一般年份,100斤萝卜可换20斤大米,特殊好年份,100斤萝卜可换回50斤大米。郭家洲萝卜还远销临资口、沙头、八字哨、关公塘、白马市、南湖洲等地,同益阳黄泥湖的萝卜竞争市场,换回大米和鱼虾。
郭家洲原本是旱土,清代末年才开辟少量稻田,1949年全洲仅有水田160多亩。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洲上居民仍然依靠国家提供的统销粮。上世纪七十年代,郭家洲人民创造了治洲造田新奇迹。“大坟山、尖角坟山、李香园、书房园等属于郭家洲人的几百座祖坟全部被移走,开垦成稻田。1973年,充满竹林、乱石的茶亭洲峡、留马峡被抬高、填平,改造为稻田。”至此,郭家洲的稻田由160多亩,增加到1000多亩,不仅不需要吃统销粮,平均每年还上缴征购粮12万多斤。
《郭家洲志》是部好书,很有学术和文化价值。
《郭家洲志》依据《郭氏族谱》,将郭家洲开发史追溯到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当时有一位名叫郭原义的年轻人,携母亲从湖北公安县迁徙到益阳县三里龙子山,落业资江中的一个小荒洲开垦。这个荒洲因地近龙牙寺,称作龙牙洲。后来郭姓先民在洲上开垦生息,人口增加,枝分派衍,遂得名郭家洲。郭原义,号源清,郭姓后裔称为源清公。从源清公开垦荒洲算起,郭家洲至少有了550年文明史。
《郭家洲志》体现了洲上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郭家洲四面环水,向外发展的空间很有局限。但在水运年代,郭家洲家家备有木船,反而具备了走南闯北的能力。郭家洲人驾着木船去做生意,去益阳和洞庭湖区一带贩卖竹、木、柴薪,甚至帮助过往的商船,或摇橹,或拉纤,他们终年奔波,得以发家致富。致富的郭家洲人就在资江西岸购买山地,形成了若干“飞地”,有龙牙寺林地、五斗排林地、月形山林地、才如坳林地、谢益窝林地、甲子山林地、淹家坳林地、荷叶山林地、大水洞林地、金家坳林地、茅窝里林地、窑冲里林地、马颈里林地(两处)、小山洞林地、牛背甲林地等。这些林地总面积有218亩,成为郭家洲人新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郭家洲志》全面记载了洲上人民的生产生活,诸如自然环境、社会、农业、政治经济、教育、群众文化、医疗卫生、军事等,几乎面面俱到。编著注重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客观地表述郭家洲的时代变迁。令人惊奇的是主编者并非知名的文化人,但在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激情与自信。本村人写本村事,笔端常带真情。我想这份激情与自信源于对郭家洲的热爱,源于有兆初、领初二先生不改“初心”的鼎力支持。 村志虽小,但编纂却难。难就难在大家耳熟共知的事不能去随意挥洒,难就难在文献不足,缺少依据,难以下笔。文献不足,孔夫子写史也为难。《郭家洲志》之所以出彩,是因为编者注重将族谱之类的乡土文献与官方正式文献相结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注重将历史文献与口述历史相结合,使行文具有亲切感和现场感。还注重将图片文献与文字材料相结合,使全书图文并茂。《郭家洲志》为村志编纂工作作了有益探索,为乡村振兴战略起到文化振兴的示范作用,必将信于今而传于后。
(图片提供 桃江环保志愿者协会郭家洲分会 张爱珍)